人工智能:引领时代变革的核心力量
热点聚焦
2024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底称,我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订制、柔性生产、虚拟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孕育发展。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当前,我国累计发布469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50项国际标准,6500余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范围涵盖全部制造业领域。
纵深剖析
1.人工智能驱动产业革新
人工智能正赋能医疗、交通、教育等千行百业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各行各业生产效率与服务质量,极大降低人力与物料成本,推动社会智能化变革。政策先行与机制创新,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成为驱动产业革新的核心力量。
2.人工智能驱动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将有力带动经济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成效显著,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了生产模式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增长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上海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2025年1月,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发布了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和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运营基地也同时启用。
据介绍,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将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共促产业生态发展。“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将着力降低“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成本,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便捷、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近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政策供给更加完善、产业集聚更加突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的发展之势。
解读
上海发布“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和平台等行动将加速人工智能在多行业应用落地,降低应用成本,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推动社会智能化发展,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素材积累2:应用落地,码头装卸用上AI
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1000多个标准集装箱在码头完成装卸作业后,驶往东南亚地区沿海港口。与传统码头不同的是,该码头的货物装卸、转运、堆放等,全部由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作为智慧零碳码头,C段码头年吞吐量超200万标箱,相比同规模的传统码头,集装箱倒运环节减少了50%,人员减少60%。”工作人员介绍说。
“人工智能+”通过整合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凭借全面连接、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资源整合等优势,深度激活行业“脉络”,对重塑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效应逐渐显现。
解读
天津港的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高效应用,凸显出降本增效优势。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各行业,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多方观点
鼓励协同发展,抢占产业变革先机
吴 蔚
“人工智能+”,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也标志着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政策指引下,各行业加快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模式,各种创新要素加速在人工智能领域集聚,经济增长正打开更大空间。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不仅代表了科技的前沿趋势,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少远教授表示,各行业正在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投资金额、科研实力仍处于“追赶”阶段。业内人士建议,发挥我国制造业的应用场景丰富优势,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协同,以制造业为主体构建人工智能研究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24年12月31日)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蓝庆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意味着不仅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和未来产业发展,也要通过“人工智能+”在产业方面的强大技术渗透力和创新力,更好赋能未来产业,产生高质量发展效应。
当前,未来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博弈的新赛道。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是我国顺应国际形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要方式。
以“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全球优势,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拥抱人工智能,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