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知识性读物,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 周子越

课本探微

入乎其内

“知识性读物”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通俗读物,主要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这类作品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具有科普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开拓读者视野、丰富科学知识、启发科学联想,可以提升同学们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性读物所讲述或探讨的问题对读者来讲一般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阅读该类文章需要把握关键概念、理解专业术语,理清文章思路,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和表达内涵。

一、把握关键概念、理解专业术语

1.把握关键概念

关键概念常常在文章的标题或正文靠前的部分之中,读者需要关注定义类语句和详细解释,如概念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等内容;还要注意识别核心词汇和重复出现的术语,其往往与关键概念密切相关。最后还可以根据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理解关键概念。

2.理解专业术语

作者首次引入专业术语时往往会以明确、凝练的语言给出定义,我们需要先“吃透”定义;阅读过程中还要留意分析、观察主题与结构,因为有的文章会在主题句或者总结句中对术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读者在此需对其进行梳理、把握;对于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有时作者会采取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就借助了语言学领域的术语,将建筑比喻为文章,用“词汇”和“文法”如何构成文章来解释建筑的构成原理。

二、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性读物的特性决定了其行文必然是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

1.明确文本类型与结构特点

不同类型的读物在行文思路上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教材是为教学服务,其行文思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求循序渐进;学术著作是为了论证观点,行文就会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包括绪论、正文、结论等部分,正文可能会围绕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等展开;科普读物是为了普及知识,行文中往往会以生动的方式引出知识重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如《说“木叶”》,开篇用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引出讨论的话题,再从文字学和诗歌意象两方面对比“木叶”和“树叶”的不同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具有暗示性。因此,读者在明确文本类型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观察章节安排,更容易梳理出行文思路。

2.找到主题句和关键词

主题句和关键词往往是梳理行文思路的重要线索。主题句通常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概括了该段落的主要内容。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第四段主题句就以“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直接点明青蒿素的来源及珍贵价值;主体部分则按时间和研究进程详细阐述,其中表时间的词语以及涉及青蒿素灵感来源、提取、研究、临床等进程的关键词语就可以作为梳理行文思路的线索。

出乎其外

【选段一】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赏析

选段由日常中人们“以己度人”的脾气说起,以庄子看到鱼“出游从容”便觉得鱼乐的例子加以阐释,接着列举“云飞泉跃”“山鸣谷应”等日常说法,引出“移情作用”这一核心概念,将深奥的美学概念与日常经验紧密相连,激发读者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选段二】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的“我知之濠上”之语,则说的是生命的体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赏析

选段围绕“鱼乐之辩”,通过对比庄子和惠子的观点,深刻剖析了庄子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庄子思想的深刻性,使读者对庄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选段所探讨的庄子诗意的思维方式对当下人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