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理性表达
作者: 李国贵课本探微
入乎其内
知识性读物旨在传播知识,具有阐释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精准的特征。阅读知识性读物,需要学会分析逻辑推理方法、体会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分析逻辑推理方法
逻辑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前提是已知判断,结论是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判断。逻辑推理的分类很多,我们最常用的是根据推理的思维方向分类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特殊)的推理形式,它基于已知的规律或前提而推导出特定情况下的结论,通常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但在写作时,根据文章表达生动简洁的需要,有时可省略大前提,有时可省略小前提。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的过程:
传统中医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具有抗疟疾功效的方药。(大前提)
屠呦呦团队在对方药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小前提)
通过查阅中医文献《肘后备急方》,改变提取方式,可以成功提取具有显著抗疟效果的青蒿素。(结论)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个别(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结论。如《说“木叶”》中写诗人钟爱木叶时就先列举了“个别”诗句: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由此,作者自然而然地得出“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这一结论。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过程是从个别(特殊)到个别(特殊)的推理,由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如《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写人的视野有限,先从鲤鱼写起:
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由此,作者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二、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1.语言严谨
语言严谨指语言的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主要体现在行文和语句两方面。行文要按一定顺序进行,行文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较为复杂的是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行文,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语句之间关系要正确,句间关系有总分、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等,这些关系不能混淆,如不能颠倒因果关系。
2.语言准确
语言准确指通过明确的概念和准确的判断来传达信息。语言表达要注意特定情境,同一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要符合事理及对象,注意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尤其要慎用表示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频率高低的词语。
出乎其外
【选段一】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胎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
赏析
选段系统地介绍了种子休眠现象及其意义,作者从具体的种子休眠现象出发,归纳出其原因,然后进一步演绎出种子休眠的生存策略意义。这种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推理过程,科学而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表达上,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从概念到现象,再到原因和意义,层层递进。作者还使用了准确的词汇来描述种子的特性,如“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中的“大约”体现了严谨的语言特点,避免了绝对化。
【选段二】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赏析
选段通过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说明,揭示了太空行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写“太空行走的难点”时,作者从“舱外环境”和“航天员”两方面来说明,写“航天员”时又从“行动”和“方向”两个角度展开,既条理分明,又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语言严谨准确,文内使用“十分”“主要”“很容易”等词语,客观而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