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
原文在线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儒法道墨,百家争鸣,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思想碰撞潮流。其中老子以无为为核心,讲求顺应自然;孔孟儒家以有为为志,行济世之道。两种思想看似对立,却辩证统一。生活在当今盛世的我们,应该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铸就新时代的辉煌。(开篇点明中心论点,但引论生硬,前后不连贯。)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放下功利之心,顺其自然。“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吃穿只是物质之用的基础,若沉溺于此,和虫蚁有何区别?出身名门的林徽因没有汲汲于名利,而是奔走于战火纷飞中,致力于保护中国古建筑;湖南耒阳高考文科状元钟芳蓉没有报考北大的热门专业,而是选择了在常人看来没“钱途”的考古专业,并踏上了探索敦煌文化之旅;高学历的农村女孩黄文秀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到贫困的家乡,带领村民脱贫。她们的无为之心,超脱了世俗“有为”的眼光,行了真正的有为之举。(论述无为之心对有为的意义,但分论点不明确。论证中偷换概念,将有为等同于功利,论述逻辑出现错误。)
无为之心是沉淀自我的良方。生命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唯有怀抱一颗无为之心,方能抚慰深陷泥淖的灵魂。古有刘禹锡修身于简陋之室,调素琴,阅金经;今有史铁生“游走”于地坛,平内心,抚身痛。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无论是陋室,还是残疾,都没有让他们放弃寻找人生价值。因为这一切,都被他们在心中修的篱、种的菊化解了。他们在心灵的菊园里,沉淀自己,让自己不受外界干扰。(只谈无为的意义,未体现辩证思考。)
无为之心,并不是不作为的借口。当今社会越来越“卷”,不少人“佛系”“躺平”,像极了寓言中守株待兔的那个农夫,只想着不劳而获,而忽略了责任与担当。无为,并不是“佛系”“躺平”,而是在人世纷繁中做真正的自己,为人生做一些减法,减少精神内耗,不耽于无意义的空想,不沉溺于虚幻的游戏,集中精力,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行有为之举。(联系现实,指出二者辩证的关系,但论证中偷换概念,将有为与责任担当等同,将无为等同于有为。如果再增加一两个论据,更有说服力。)
无为之心是有为之举的根基,每一个有为之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无为之心。因为无为之心为他们驱赶妄念,为他们铺就有为之通途。趁青春,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方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结尾略显啰唆,可进行修改,使语言简洁有力。)
升格建议
作文分论点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侧重强调“无为”,思辨性不强;论证不充分,说服力弱;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没有逻辑。另外句式过于散乱,缺少语言的锤炼。所以,升格时要重视论证的合理性,体现逻辑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