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 借古论今
作者: 曹津源名家传技
时文引路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潘志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事不避难”,语出《国语·鲁语》:“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即春秋时的鲁国大夫臧文仲,贤明正直,忠君爱国。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主动请缨,说:“居官者当事不避难。”他用宝玉向齐国求购粮食,言辞诚恳,最终感动了齐人。齐人同意把粮食卖给鲁国,并退还了玉器。
“义不逃责”,类似的表述可见于《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所谓“义”,《中庸》解释为:“义者,宜也。”符合仁、礼要求的,就是义。义,既是正义、道义,也是义务、责任。“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连用,意即面对艰险困难,只要合乎道义、职责所在,就不能畏惧逃避,而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最早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连用的是晚清学者汤霖,在他六十岁生日时,学生们为其贺寿画了一幅《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汤霖欣然作自序,“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即是其中的名句。汤霖为官清廉,他传下的这种家风,体现了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一种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圣贤的担当精神。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圣先贤展现出来的是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甘于牺牲、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正是他们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是司马迁报效祖国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救亡图存的担当。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胸襟宇量和士人风骨。只有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才是修身进德、建功立业之道,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还是共产党人坚守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党员、干部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放下个人利益得失,为百姓的福祉奉献担当。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困难,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迎难而上、甘于奉献,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方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如今,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课题,党员、干部更需要自告奋勇地担当起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发扬“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的担当精神,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培养担当品格、提升担当能力,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赢得时代,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5日,有删改)
技法点睛
1.采用“总—分—总”结构。文章先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而后分别详解“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接着综合阐述,然后揭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崇高精神内涵。这一结构安排有利于内容渐次展开。
2.连点成线打造论证链。在阐述时,作者引用了《国语》《中庸》《论语》等经典,还有古圣先贤的名言,这些史料相互补充,加上作者的精到评述,形成环环相扣的论证链。
3.适度拓展彰显传承魅力。如追溯“事不避难”出处时,作者以《国语·鲁语》拓展出鲁国大夫臧文仲的有关史实;在赞美最早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连用的晚清学者汤霖时,作者从“家训门风”的角度盛赞这一精神。
4.适时转笔指向当代。详于道“古”是为了提高古为今用的针对性、有效性。文章第七段以“不仅是……也是”一句转入“说今”,运用对比手法论述传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精神的当代价值。
学子佳作
新时代呼唤“有味读书”
赵毅勇
新时代呼唤“有味读书”。自古以来,很多名家提倡并践行“有味读书”,陆游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散吏》一诗中写道:“读书有味聊忘老,赋禄无多亦代耕……人间乐事今真得,莫恨摧颓白发生。”可见,“有味读书”是对心灵层面的宁静自由、精神世界的丰富满足的追求,对生活境界的超脱纯净和对国计民生的时时关注。
“有味读书”需要发自内心的向往。陆游曾这样直抒胸臆:“我读残编食忘味,朱弦三叹有遗音。”(《读书》)即使是残缺的书卷,陆游也读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忘记了食物的味道。如果没有对读书的强烈兴趣,怎能进入如此境界?回看当今,“完成任务达到指标”型读书、“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类读书等现象时有所见,这些人在陆游的“有味读书”面前显得何等庸俗!
“有味读书”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陆游晚年写道:“一齿屡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鬓毛焦秃齿牙疏,老病灯前未废书”。即使贫病交加,他也从不“废书”,“耽书”依旧。放翁还有更加感人的一联诗:“贷米未回愁灶冷,读书有课待窗明。”虽然无米下锅,生活艰难,但他的读书计划却从未间断,只等天明,借着晨光继续读书。回看当今,人们生活条件优越,借粮为炊早就成为历史,但愿意静下心来在深夜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陆游还有这样的晚年自画像:居“蜗庐”,住“龟堂”,“岂知鹤发残年叟,犹读蝇头细字书”。忘老,忘病,忘逆境,读书成为他生活的第一。当今条件优渥的读书人,还有什么托辞为自己懒散无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读书状态开脱呢?
“有味读书”需要眼光有温度、胸中有人民。陆游坚韧刻苦的“有味读书”的动力、目的何在?我们还是从他的诗作中找答案:“万里关河归梦想,千年王霸等棋枰。人间只有躬耕是,路过桑村最眼明。”(《读史》)他时时关注的是“万里关河”以及眼前的人间桑村!53岁时,陆游写了《读书》一诗:“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见,陆游之“志”并非在田园,为“元元”(人民)才是他读书之“本意”。虽然身居狭小书斋,但空间的局限并未束缚他的思想,他总是能将目光穿过这方小小的天地,投向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这是“有味读书”的核心意义所在。当今读书人当自问:我读书的“味”在哪里呢?
新时代呼唤“有味读书”,让“有味读书”奠基“有味人生”,引领“有味生命”!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点评
作者借鉴范文“连点成线打造论证链,构建总—分—总结构”的笔法,从三个维度论述陆游“有味读书”的丰富内涵,并与当今现象作对比,针砭时弊;结尾强化中心论点:“新时代呼唤‘有味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