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书信类文章

作者: 朱正君

入乎其内

书信包括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一般书信指私人往来的信件。专用书信包括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推荐信、介绍信等。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表情达意的文体形式,注重交流、抒写自由。我们在阅读书信类文章时可以从交流功能和情感特色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把握写作对象,分析书信的交流功能

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媒介,肩负着交际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表达诉求等。阅读书信,可以从书信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入手。

阅读书信,要从写作背景与内容入手,了解写信缘由,明确写作目的。如《与妻书》是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前已知前途凶险的情况下写的。林觉民将爱妻、爱国、爱民融为一体,表明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代背景下“不忍独善其身”,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书信的对象包括收信人和写信人,作者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书信内容和叙写方式。阅读时要通过两者的身份与关系,分析其想要达到怎样的交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中的人物称呼,这一点也能反应作者写信的目的。如《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看的,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颇为微妙,同朝为官,既为故交又是政敌。王安石写这封信固然是为了回应司马光的指责,但他更希望司马光能够认同自己的政治理念,支持变法。文中的“人、士大夫、众”若换为“君实(司马光的字)”,便是将政治理念之辩转化成个人矛盾之争,无疑会引发司马光更强烈的不满,进而会增加变法的阻力。

二、揣摩作者心理,赏析书信的艺术特色

阅读书信类文章,还要赏析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深厚情感。书信类文章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或结构严谨行文紧凑,或不事营构自由抒写,富有艺术魅力。一般而言,以情动人的书信章法更自由灵活,而以理服人的书信行文更为严谨紧凑。如《与妻书》以情动人,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事,自由灵活。“泪珠与笔墨齐下”直接表达作者的眷恋与悲伤之情,“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则是直抒胸臆。在回忆与妻子谈论谁先死的情形时,“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逃家复归”时最后一见等,更是借叙事来抒发对“吾至爱汝”的衷情。

出乎其外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节选自《王右承焦》)

◆赏析

这是一封邀请信,表达王维希望好友裴迪能来到辋川一同出游的愿望。出于这个目的,文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是具有“诱惑性”的。“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这个开头概括了最近的天气和风景。但明明说“很值得一游”,接下来却并没有“殊可过”的意思。“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足够意兴阑珊吧?但这一切皆因“独往”,无人共赏美景。王维是希望友人陪伴的,可惜“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我们可以畅想,裴秀才读到这一封诚意满满的信,是很难拒绝邀请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裴迪欣然赴约,与好友一起享受桃花源般的人间乐事。

【选文二】

与程秀才书

◎〔宋〕苏 轼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

乍热,万万自爱,不宣。

(节选自《苏轼文集》)

◆赏析

苏轼的《与程秀才书》,寥寥数笔,却蕴含丰富情感与深刻哲思,韵味悠长。开篇忆昔与程秀才僧舍相聚,那时习以为常的欢乐,如今身处澹州却遥不可及,尽显人生聚散的无常,饱含对过往的怀念。在听闻友人丧子之痛后,苏轼以自身经历相劝慰,展现出深厚的情谊与超脱的生死观。当谈及自身时,苏轼直白地诉说在澹州食、病、居、行等方面的艰难,生活困苦尽显。但他仍能从无瘴气的环境中寻得一丝慰藉,还因学生相助建房而心怀愧疚,质朴的语言尽显生活的真实与温暖。书信还展现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尽显豁达。面对困境,他坦然接受命运安排,展现出一种乐观与坚韧。总的来看,这封书信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以情动人。

【选文三】

遗夫人书

◎〔明〕夏完淳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辛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各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明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外书奉秦篆细君。

(节选自《夏完淳集》)

◆赏析

夏完淳生于明末清初,《遗夫人书》是他在生命尽头留给妻子的绝笔,满纸悲怆,读来令人心碎。“肝肠寸寸断,执笔辛酸,对纸泪滴”,直白而沉痛的语言,将他内心的痛苦抒写得淋漓尽致。这封书信不仅是夫妻间的深情告白,更是时代悲剧的写照。在硝烟四起的乱世,夏完淳为理想赴死,无奈抛下家人。其语言质朴真挚,毫无矫饰,将对妻子的爱、愧疚与担忧,以及对命运的无奈,都凝聚在这短短数语中,展现出一个至情至性的英雄形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