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淇鱼灯,创新传承

不忍看到传承了800多年的瞻淇鱼灯就此失传,3年前,45岁的郑冬蛟从城市辞职返乡,接手了逐渐凋零的鱼灯队,带队演出、勉力支撑。在看到不少非遗借助短视频直播迎来“新生”,瞻淇鱼灯队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一些平台上上传嬉鱼灯片段,还尝试直播,观看人数也水涨船高。2025年1月10日晚,郑冬蛟发起的直播活动在瞻淇村上演,“村晚”舞台上,老中青三代鱼灯表演者齐上阵,两个多小时吸引了逾270万人观看。

得益于短视频直播的具象化呈现,很多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非遗寓于细节打磨、匠心创作中的灵韵美:短视频里,瞻淇鱼灯那绚烂如织锦、灵动如游鱼的跃动画面,将观众迅速带入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情境。在特写镜头聚焦下,观众快速进入非遗世界,近距离、直观地去了解非遗文化。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5年2月21日)

◆素材解读

1.非遗创新传承。瞻淇鱼灯队通过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短视频的直观呈现和年轻化表达,让非遗从“去当代语境化”变为“再生活语境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传承非遗提供了新的路径。

2.责任担当护非遗。郑冬蛟为了传承家乡非遗文化,毅然辞职回乡,并通过短视频直播为鱼灯队找到新出路。郑冬蛟的行动体现了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担当,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适用话题

传承文化 创新发展 责任担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