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能源发展擘画绿色未来

热点聚焦

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8个方面共21项年度重点任务,包括大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用能满意度、着力提升能源监管效能、巩固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和统筹推进能源规划编制实施等。

纵深剖析

1.创新打开能源转型之门。坚持创新引领,是指引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理念原则之一。如今,我国的能源转型已经开辟了发展新道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2.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形成节约高效、绿色普惠的能源消费新模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全面介绍十年来我国能源转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积累的实践经验。

3.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发展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利于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素材积累

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启用

2025年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运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规模化绿色能源系统。为了应对南极的极端环境条件,秦岭站新能源系统许多设备设施进行了专门的研发和改造。科研人员介绍,秦岭站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站区总能源容量的60%,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kw负荷的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

◆解读

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攻克了极端环境下能源设备可靠性与系统安全性难题,实现了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后续极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也为极地科考站绿色运营树立了典范。

绿色低碳,安全降碳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将近40%,比2013年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能源绿色含量持续上升。仅需7毫秒,白鹤滩水电站的绿电便能送达2000多公里外的江苏。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跨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绿色能源技术实现新突破、能源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是我国最长的二氧化碳输送管道。该项目让油井“吃”进二氧化碳,“吐”出更多原油。目前,胜利油田已在13个区块应用该技术,实现增油超5万吨。巧用新技术,传统石油工业实现了既增产又转型。

◆解读

我国能源转型持续取得显著进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福祉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方观点

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程志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为新时代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新能源领域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能源保供贡献了新力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方案。

新能源对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经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的希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19日)

坚定不移推进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孟繁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推动能源转型,意味着能源供应保障不仅要“跟得上、能满足”,还要“提品质、增效果”。坚定不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端牢能源饭碗,关键是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先立后破、安全降碳。

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面向未来,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将让中国式现代化动能更强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2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