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书信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 黄德灿

入乎其内

书信是一种书面沟通形式,用于两人或多人之间传递信息。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书信是人们陈述事情、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正所谓“家书抵万金”。即便在如今,书信依然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媒介。我们在阅读书信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把握格式特征,体会写信人情感脉络

一般来说,书信开篇有称呼,顶格书写。称呼一般是写信人根据关系亲疏和身份不同作出相应选择。称呼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情感,让对方感受到亲近,或者表达对收信人的尊敬,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情感氛围。例如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开头一个“卿卿”,让人联想到成语“卿卿我我”,体现出夫妻情意之深。

正文是书信的核心,内容可长可短,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而结尾不仅有格式要求,还会有情感的表达。一般书信结尾有祝愿,有勉励,有期待,这些内容显示了作者的写信目的和情感、身份。如《与妻书》结尾以“一恸”作结,言有尽而情无限。

最后是署名和日期,让书信有明确的身份标识与时间坐标。

通过把握格式,我们可以快速了解作者与收信人关系以及写信的目的,把握写信人的情感脉络。

二、理解写信背景、目的与内容表达,感受书信的针对性与真实性

书信往往有背景、目的,写信人的情感就蕴含在目的之中。正文中,写信人会针对收信人的具体情况、彼此间的关系及特定事件展开叙述。如《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既有对妻子的深情眷恋,又有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这种真实情感面对妻子这一特定对象,毫无保留地流露了出来。

内容表达上,需要体会写信人的口吻,即写信人采用的语气和说理方式。它就像唱歌时定的调子。我们通过口吻就可以体会到写信人的情感,是委婉含蓄的劝勉,还是一种彬彬有礼的谦敬?是毫不留情的斥责,还是朋友式的商讨?选择不同的口吻,具有针对性的、真实的情感就会随之流淌于字里行间。

还要从文字细节入手,关注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时写信者频繁使用亲昵、温和的词汇,有时则可能言辞激烈、急切。如鲁迅《两地书》中与许广平的通信,用词随情境与情感变化,探讨社会问题时犀利深刻,谈及彼此生活与情感时又尽显温柔。

三、梳理结构,把握书信内在逻辑

书信在结构安排上虽不像议论文那般严谨,但也有其内在逻辑。有的书信以时间为序,讲述一系列事件,情感随之递进;有的则先抛出核心观点或情感,再逐步阐述缘由。在阅读时,梳理清楚信中的结构,能更好把握情感脉络。

书信风格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结构,核心在于情感表达,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可以通过品味其特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出乎其外

致窦隐夫

◎鲁 迅

隐夫先生:

来信并《新诗歌》第三期已收到,谢谢;第二期也早收到了。

要我论诗,真如要我讲天文一样,苦于不知怎么说才好,实在因为素无研究,空空如也。我只有一个私见,以为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的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究以后一种为好;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

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但白话要押韵而又自然,是颇不容易的,我自己实在不会做,只好发议论。

骂我之说,倒没有听人说,那一篇文章是先前看过的,也并不觉得在骂我。上海之文坛消息家,好造谣言,倘使一一注意,正中其计,我是向来不睬的。专此布复,即颂时绥。

迅上

十一月一夜

(选自《鲁迅书信》,有删改)

◆赏析

鲁迅写给窦隐夫的这封信,语言质朴坦率,尽显真诚。谈及诗歌见解,鲁迅直言新诗弊病,切中当时新诗发展要害。面对骂声,他表现出淡然,对文坛谣言并不理睬,尽显豁达。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率真、诚恳的鲁迅。

【选文二】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夏节愍全集》,有删改)

◆赏析

这是明末义士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和生母的诀别信。作者先表达了对双慈养育之恩的崇高礼赞,又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作者把骨肉亲情与民族慨恨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对国仇家恨的无限悲痛和视死如归的情感。语言表达多用短语短句,节奏奔跃,情感浓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