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负与使命

作者: 黎丽

【主题阐释】

抱负,指个人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使命,指国家、民族、时代等赋予的重大责任。如何确立个人抱负、实现个人价值呢?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青年要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时代赋予的使命联系起来,心怀家国,肩挑重任,实现价值。

孙家栋:“星辰大海”里书写传奇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他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

1951年,孙家栋获得了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访问苏联时的讲话让28岁的孙家栋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1967年,国家决定研制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那时,中国航天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几乎一张白纸。虽然任务艰巨,但孙家栋仍毅然决然地接下了“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的重任。

短短三年后,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中国航天事业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达成了一个又一个成就,而每一个成就背后,几乎都有孙家栋的身影。60年里,一颗颗由他担任总设计师或负责人的卫星升空: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带领中国航天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砥砺前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

◆素材解读

孙家栋的一生都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他心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抱负,凭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孙家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抱负与使命的伟大力量。

陈金水:雪域高原气象事业的“孤勇者”

1956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的陈金水响应党中央“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立下了“到艰苦的西藏去”的铮铮誓言,先后3次进藏,为西藏气象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5年9月,陈金水来到平均海拔4800米的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安多县,着手建设当地气象站。因海拔高,9月的安多已是一派寒风呼啸、白雪皑皑的隆冬景象。面对严寒考验,陈金水与同事滕建民没有退缩,两人一边与高寒缺氧带来的头疼眩晕作战,一边咬着牙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搭起两顶帐篷,由此开启了艰苦创业之路。

气象站所在的山坡海拔4802米,终年被积雪覆盖,年平均气温零下9摄氏度,最低气温则接近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陈金水连续值守188个日夜,每班昼夜观测4次,记录数据数万个,创下了“百班无错情”的纪录,也成为西藏首个获得“百班无错情”称号的气象观测员。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陈金水先后在藏工作33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高原气象事业,填补了中国气象工作在高海拔地区的多项科研空白。

◆素材解读

陈金水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远大抱负,一生扎根西藏。他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高原气象事业,一生践行使命,潜心钻研,填补了多项科研空白。

卢永根:矢志兴农的“布衣院士”

卢永根出生于中国香港的一个殷实家庭。在年少时,他目睹祖国的贫穷落后,就立下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远大志向。20世纪50年代,卢永根毅然放弃了香港的优越生活,回到内地,投身于祖国的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他进入华南农学院,开启了在农业领域的深耕之旅。

卢永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作,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能看到他在稻田中忙碌的身影。他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分析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地选育出多个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学工作中,卢永根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教导学生要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茁壮成长,他们奔赴祖国各地,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2017年3月,87岁高龄的卢永根与夫人决定将800多万元的积蓄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奖励农学院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及资助农学院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

◆素材解读

卢永根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使命担当。在工作方面,他攻坚克难、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为我国农业作出巨大贡献;生活方面,他朴素低调,将积蓄捐赠给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汪家平:半生守护文物古迹,留住历史记忆

1977年,汪家平来到永丰乡文化站工作。“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得留下来,我觉得,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这一信念支撑着汪家平做起了文物保护工作。2012年,永丰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汪家平坦言,过去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强,在那个还不算富裕的年代,很多村民听说家里的“破烂”能卖钱,高兴得不得了。“不行!不能卖!”这句话成了汪家平的口头禅。为了那些“破烂”,汪家平跟很多村民都吵过架。实在不行,他就自己掏钱先买下来,再把文物交给相关部门。汪家平回忆,40多年来,被他发现并成功劝阻的文物损毁、倒卖事件有几百次。

汪家平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他踏实肯干,不断学习,很早就认识到了历史传承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身体力行,从守住身边每一件文物开始,到完成每一项文物修复工作,始终坚守在基层文保这条路上。

◆素材解读

汪家平秉持“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这一朴素、真挚的信念,不断学习历史知识,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他以使命在肩的担当,守住了历史的记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