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信的语言魅力

作者: 杨雪梅

作品选读

谈读书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再会!

你的朋友:孟实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赏析

全文语言亲切自然,如与朋友促膝长谈,平实质朴。这封信的中心观点是强调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其养成读书习惯并给出方法建议。作者从时间利用、读书意义、习惯养成及方法等方面展开,先指出中学生不读课外书,缺的是决心;接着列举富兰克林、孙中山的事例,论证时间能挤出来;随后阐述读书可防落伍,强调养成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对个人成长和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性;最后分享了实用的读书方法,具有启迪作用。

◎朱光潜

链 接

书信体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给人真实、亲切之感。书信体格式规范,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书信体的语言简洁明了,作者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或恭敬礼貌,或轻松亲切,或正式严谨。阅读书信时首先要关注背景信息,了解作者身份、写作时间、时代背景及收信人与作者的关系等,这有助于理解书信内容;其次要把握情感脉络,通过字里行间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再次要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语言独特魅力。最后还要重视书信传达的主题,如人生感悟、社会现象思考、情感表达等。

读书笔记

品朱光潜书信,悟读书之道

◎郑清茹

书信体天然有对话感,能极大地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信中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说教,而是如朋友般谈心,每一句都饱含真诚。他在开篇便反驳“没时间读书”这个常见托词,以富兰克林做小工时抽暇读书、孙中山无论多忙都手不释卷为例,让我深刻意识到,并非没有时间读书,而是内心缺少对知识的渴望。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常以忙碌为借口忽视阅读,而朱光潜的话语就像一位挚友的提醒,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懈怠,警示我重拾对读书的热忱,合理规划时间,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读书,不只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有着深远意义。朱光潜循循善诱,强调养成读书习惯能让我们在闲暇时有精神寄托,避免被不良嗜好影响。如今,社交媒体、娱乐活动充斥生活,许多人迷失其中,而阅读恰是在喧嚣中寻得宁静的最佳途径。

朱光潜先生以书信为载体,为我们指明了读书方向。书信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也让朱光潜关于读书方法的建议更容易被青年接纳。他提出“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初读要快速把握主旨,再读要以批判态度审视内容。这种细致的讲解,就像长辈手把手的教导,让我深刻认识到阅读要深入思考。《谈读书》这种仿佛在与作者对话的风格,激发了我在阅读时积极实践这些方法的动能。

我们应铭记先生教诲,合理安排时间,用科学方法阅读,拓宽认知边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书籍的润泽下,遇见更好的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湖北随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6)班】

上一篇: 合适的鞋子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