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作者: 王琴入乎其内
在鉴赏评价中,同学们要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这就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背景,把握作者意图。学习作品的论证方法与逻辑结构,梳理观点、论据与论证过程,运用表达技巧,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多实践交流,方能提升这一能力。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知人论世,深入文本探寻内蕴
在阅读时,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观点和主张。如《谏逐客书》,李斯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劝谏秦王嬴政不要驱逐客卿。同学们需要了解当时秦国的社会状况、秦国与六国的关系以及客卿在秦国的地位等背景知识,才能明白李斯提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还要深入文本,研读细节。如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评价、对当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抗的描述等,都需要大家认真研读,把握其准确内涵。只有对文本细节有准确的理解,才能为后续发表意见、主张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理清结构,分析文本论证方法
同学们在梳理作品的逻辑结构时,要明确作者是如何组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如《谏逐客书》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然后分别从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重用客卿而成就霸业的例子,以及秦国当前的珠宝、美色、音乐等都是来自诸侯国却为秦国所用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梳理逻辑结构,既能帮助大家深入理解文本的说理逻辑,又可以学会如何使自己的主张、意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同学们还要学会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的。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比作“一片汪洋大海”,将资产阶级比作“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力量不可阻挡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
三、鉴赏技巧,运用多元及批判思维
同学们还要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如用词的准确性、句式的多样性以及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等。如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大家可以模仿这种表达方式,使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更具文采和表现力。
同学们要对作品中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时,大家可以思考马克思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等问题。或是在学习《谏逐客书》时,探讨李斯的主张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或者是否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要学会在质疑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能够用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