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洪流中的文明守望
作者: 王嘉禾学子佳作
在三星堆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青铜神树静立千年,枝头栖息的太阳神鸟正凝望着一群手持AR设备的参观者。当现实技术让青铜纹饰在虚拟空间中舒展绽放时,我们不禁思考:科技究竟是打开传统文化之门的密钥,还是遮蔽文明之光的迷雾?
数字技术的浪潮正在重塑文明传承的形态。敦煌研究院用高精度扫描仪捕捉壁画每处笔触,将被风沙侵蚀的艺术瑰宝转化为永恒的数字编码。故宫博物院搭建的“数字文物库”让《千里江山图》的靛青石绿突破时空阻隔,在千万块手机屏幕上流传。苏州刺绣大师的银针轨迹被智能传感器记录,传统技艺由此获得可复制、可传播的数字基因。区块链技术更是在数字世界为《格萨尔王》史诗铸就不可篡改的铭牌,使口耳相传的活态史诗在比特世界中获得永生。
然而,科技狂飙突进时扬起的尘沙,也可能模糊文明本真的面容。当故宫的脊兽化作盲盒中的萌宠摆件,当《兰亭集序》被切割成社交媒体的碎片化文案,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娱乐至死的消解。某短视频平台上,汉服展示沦为颜值竞技的秀场,百万点赞背后是文化内涵的持续流失。更令人忧虑的是,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正在制造文化认知的断层,年轻人通过算法推荐接触的“传统文化”,不过是经过流量筛选出的文化快餐罢了。
面对这场文明传承的范式革命,我们需要在科技浪潮中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李子柒镜头下的田园牧歌之所以能引发四海共鸣,正是因其用4K影像技术完美复现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诗意栖居。辽宁省博物馆打造的数字化全覆盖展厅,推出了高科技沉浸式数字展览,让人们领略唐宋风华,感受文物传递出的自信力量和文化价值。三星堆考古现场直播中,科学家们解剖般精细的手工发掘,与一旁的激光测绘仪共同奏响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奏。
在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上,十二道光芒与四只神鸟构成完美的动态平衡。这或许正是科技与文明应有的相处之道:当数字敦煌向世界敞开时,我们仍需守护莫高窟前千年风沙雕刻的时光印记;当人工智能续写《红楼梦》时,不应忘记青埂峰下那块通灵宝玉的本来面目。唯有让科技创新成为文明传承的翅膀而非桎梏,才能在科技洪流中守护文明基因的完整,让青铜神树的根系永远深扎在人类精神的沃土之中。
【山东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指导老师:尹娟】
◆点评
作文围绕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这一主题,运用精妙的归纳论证、鲜活的当代案例与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进行论证分析,展现出难得的思辨深度与人文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