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本心与圆融处世

作者: 杨晓玲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当秉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的高洁之志;又要懂得“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寻找生命中的圆融之美

◎袁天怡

人生路长,我们或经平湖烟雨,或经激流险滩,但只要有鸿鹄之志相伴,就不会孤单。而成就鸿鹄之志不仅需要“宁为玉碎”的高洁风骨,也需要“肯低头”的韬光养晦。如何平衡二者,是一个重要课题。(开头引用材料,阐释自己的理解,点明需平衡坚守风骨与韬光养晦的中心论点,为下文议论张本。)

宁为玉碎,是一种极致的选择。它象征着一个人对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坚守。这种选择常常让人想起屈原投江殉国、陶潜弃官明志、文天祥慷慨就义的场景。他们在面对考验时选择抗争,诠释了崇高的气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奸佞当道、政治黑暗的困境,屈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吾不能为五斗米执腰,拳拳乡里小人邪。”面对权贵,陶潜始终坚守着文人风骨和心中道义,宁可辞官归隐,也不愿卑躬屈膝。文天祥面对敌国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情万丈,可谓真君子也。(本段紧扣中心论点,列举屈原、陶潜、文天祥的事例,有力地例证了真君子“宁为玉碎”的高洁,对信念、道义等的坚守。)

屈原、陶潜与文天祥,或为己身,或为家国,这种坚持是对原则的坚守,是大志,更是大道。但人要辨是非、明对错,否则不明时局,盲目坚守“愚志”,就会大错特错。(承接上文,点明为大志坚守的论证重点,为开启下文辩证论证做铺垫。)鲁迅笔下曾有这样一位持“愚志”之人,他便是孔乙己。他身处市井,穷困潦倒,热衷科举,迂腐怠惰,认不清现实,不肯做出改变。这种人最终只能在封建腐朽的枷锁中撞得头破血流。坚守本身无错,但要懂得大是大非,什么情况要坚守,什么情况需要低头审时度势,顺应时代。(举孔乙己的例子论证“坚守本身无错,但要懂得大是大非”“审时度势”的观点,过渡巧妙。)

低头并非示弱,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面对战败被俘的困境,面对复兴越国的重任,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终于灭吴。面对胯下之辱,韩信没有因一时的愤怒冲动行事,而是选择暂时低头,隐忍退让,最终成为一代名将。面对坎坷与磨难,司马迁“低头”著书立说,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们的“低头”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就像竹子在狂风中为了不被折断而暂时弯腰,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低头不是无原则地妥协,而是在坚持中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胸怀大志,韬光养晦,审时度势,待到时机成熟,一日看尽长安花。(紧扣中心论点,用勾践、韩信、司马迁的例子证明适时低头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策略。)

生命的意义在于在坚持中追求自我价值,在变通中获得成长。就像《周易》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在坚持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体现了生命的硬度,而懂得适时“低头”则展现了生命的韧度,唯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结尾简明扼要,回扣观点,突出主题,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陕西西安市阳光中学】

技法提纯

这篇议论文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观点明确,论证严密

作文围绕“成就鸿鹄之志,不仅需要‘宁为玉碎’的高洁风骨,也需要‘肯低头’的韬光养晦”这一观点展开论述。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从坚守原则和韬光养晦两个方面论述,结尾总结升华。全文结构严谨,逻辑连贯。论证时运用了屈原投江殉国、陶潜弃官明志、文天祥坚守气节、孔乙己固执迂腐、勾践卧薪尝胆等事例,论据丰富,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2.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作文语言优美,引经据典,善用修辞,多处引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竹子“暂时弯腰”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诗句的引用,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极具说服力。

3.思辨性强,有广度、有深度

这篇文章开头就对“宁为玉碎”和“肯低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避免了片面极端。论述过程中,作者抚今追昔,张合有度,有力度。作者善于在多维度的比较中展开分析,通过正反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深度。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春节的庆祝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家庭团聚、走亲访友,发展到新兴的线上拜年、旅游过年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对于这道多材料作文题,同学们需要深入挖掘材料的内涵与意义。材料一讲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而且彰显了春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材料二阐述了现代社会人们庆祝春节方式的变化及其多样性,强调了由线下到线上的庆祝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不断创新和丰富春节的庆祝方式,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展示出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综合两则材料,同学们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将上述二者相结合,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不仅能让人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张凤姣/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