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景

作者: 汪伯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印记,是岁月的诗篇,诉说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印记,是记忆的画卷,描绘着时光的斑斓色彩;印记,是梦想的地图,标记着逐梦的深浅足迹……

对于“印记”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散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对于“印记”,同学们需结合材料,从精神层面的记忆、情感或梦想的承载等方面进行描绘。“岁月的诗篇”“记忆的画卷”“梦想的地图”,提示我们写作时可以从时间、记忆、成长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写出印记的具象表现,又要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写作时可以采用“具象载体+时空对话+情感升华”的散文结构。开头可以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选取实物等作为记忆锚点,引起读者共鸣。主体部分可以构建今昔交织的双线叙事,对比过去与现在;可以通过独特的细节传递生命体验。最后,在描写具体印记后,应融入情感,自然过渡到对存在、记忆、传承等命题的思考,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升华,使“印记”超越个体经验,成为文明传承的精神图谱,避免停留于表面叙事。

原文在线

土地的印记

夕阳斜斜地爬上老屋斑驳的土墙,照在一个闲坐摇扇的老人身上,那是我的爷爷。(缺乏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自然融入。)

记忆里,老家的土地总是种着玉米,爷爷精心侍弄着玉米苗,他晚归的身影好像要与夕阳融为一体。爷爷总会对我说:“玉米是土地的印记。”我却觉得,土地上只有猫脚印、鸡屎和我的脚板印儿。爷爷慈爱地摸摸我的头,笑了。(缺少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情感的自然融入。)

幼时的我常常坐在爷爷脚边,看着他清点收成。他用强有力的大手把玉米山变成玉米串,再变成玉米粒,再变成玉米糁糁、玉米面面。再经过晾晒,用麻袋装起放进仓库。爷爷看着满当当的仓库,然后长长吁出一口气。(对爷爷清点收成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可以适当加入环境描写和情感抒发。)

爷爷还会说:“人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得在土地里留下点儿印记,老了,要回到土地里去的。”我说:“我才不是地里长出来的哩,地里长的是草、花、树,对了,还有玉米呢。地里可长不出人来,就算能长出来,怕是个稻草人模样,那多吓人。”爷爷听完哈哈大笑,说:“等你大了,自然就明白地里是咋长出人来的了。”(对话内容较为直白,缺乏细腻的情感变化。)

如今,爷爷身体和那时一样强健,只是岁月把他的额头和脸颊当土地了,在上面留下了纵横的沟壑与粗糙的“土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爷爷的皱纹和苍老的皮肤比作土地的沟壑和粗糙的土壤,别具新意。)

当最后一行大雁飞过,冬天来了,劳作了一年的爷爷也沉寂了下来。屋里生起炉火,映在火红的窗花上,也映在爷爷脸上。这时候,爷爷就会给我讲故事。故事是单调的,因为爷爷是农民,与玉米地厮守了一辈子,讲述的不过是这座村庄的家家户户和土地的故事。(对“大雁”“土地”等意象的描写较为简单,在情感渲染上不够充分。)

当田垄的树冒出新绿,爷爷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他弯着腰把一粒粒玉米种子洒进土地,走一步就低一低头,似乎在向土地行礼。汗水浸湿了衣衫,也肥沃了土地,就这样,爷爷养活了一家老小……(对爷爷劳作过程的描写较为细腻,但缺乏对周围环境和人物情感的描写。)

如今,每当我看见那些拔节的玉米苗时,心底便翻腾着激动。那是爷爷或是像爷爷一样的人亲手栽下的,是在他们翻过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他们留给土地的印记,是用汗水镌刻的印记。

我在田野里肆意奔跑,也将自己的脚印留在土地上。(抒发作者看到土地印记的激动和喜悦。)

◆升格建议

这篇散文以“土地的印记”为线索,展现了真挚的祖孙情,但在融情入景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一是要增强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如开篇“夕阳”“老屋”“土墙”的意象组合缺乏新意,应细化场景描写,构建立体画面。二是要把握情感基调,梳理情感脉络。文中对“土地”多重象征意义的开掘比较单薄,各阶段过渡稍显生硬,如能将劳作过程与“印记”结合,可使情感递进更自然;三是要挖掘景物内涵,建立情感关联,如夕阳象征爷爷的晚年时光、土地是爷爷的精神寄托、玉米承载辛劳与希望等。

化蝶之作

土地的印记

◎林梓钰

秋日夕阳的余晖如蜜般流淌,缓缓爬上老屋斑驳的土墙。墙根处,爷爷坐在那把吱呀作响的竹椅上,手中的蒲扇一下一下地摇着。斜阳透过院角的柿子树,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那些深深浅浅的皱纹在明暗交错间愈发清晰,每一道都是土地精心镌刻的印记。

记忆中,爷爷总爱去田间侍弄玉米。他佝偻的背影在金色的余晖中缓缓移动,像一株成熟的庄稼弯向大地。他粗糙的手指拂过一排排玉米杆,脸上满是即将收获的喜悦。夕阳为这些碧绿的叶子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像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爷爷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田埂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动人的剪影。

“玉米是土地的印记。”爷爷总这样说。年幼的我却不解,蹲在地上数着那些清晰的猫爪印、零星的鸡粪,还有自己光脚踩出的歪歪扭扭的脚印。“这些才是印记呢!”我仰着脸反驳。爷爷只是笑着摇头。到了收获的季节,玉米杆被割倒,留下一排排茬口。玉米经过石磨的碾压,变成细腻的玉米面,在竹匾里摊开晾晒后,被爷爷一袋袋码进粮仓。我至今记得他清点收成时满足的神情,有着说不尽的欣慰。

爷爷还说:“人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得在土地里留下点儿印记,老了,要回到土地里去。”我捂着耳朵跑开:“我才不是地里长出来的!地里只能长出玉米和野草!”爷爷的笑声追着我跑过整片田野。如今想来,那些话语里藏着最朴素的哲理,就像他粗糙手掌上的老茧,那是时光和劳作留下的印记。

当最后一行大雁掠过湛蓝的天空,它们的鸣叫在田野上空久久回荡。土地在这悠长的告别中渐渐沉寂,披上霜色的外衣开始冬眠。而爷爷也终于能在火塘边歇息,让劳作了一年的筋骨得到片刻舒缓。待到春风拂过,田垄间冒出点点新绿,那些嫩芽在阳光下舒展身姿时,爷爷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他弯腰播种的样子,像是在向土地行最虔诚的礼,每一粒种子落地的声音,都是对大地最温柔的告白。

如今,我走在田间,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玉米苗,是爷爷用汗水写在大地上的诗行。我的脚印与爷爷当年的足迹重叠,在这片承载着记忆的土地上,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却也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那些关于土地、关于传承的故事,将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鲜活。

【四川绵阳东辰高级中学】

◆升格点评

作者以秋日夕阳为底色,将爷爷佝偻的剪影、金黄的玉米共同熔铸成土地的印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对话展现了祖孙两代关于“土里长人”的不同观点。当破土春芽与爷爷弯腰播种的身影重叠,当粮食的清香与岁月呼吸交织,土地成为流淌着血脉与温度的生命载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