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火”在当下,“传”向未来
作者: 周子越热点聚焦
2025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非遗传承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守护者、传递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经验智慧、共同情感,是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为我们留下一个了解历史、回望过去的窗口,更为砥砺前行提供了精神动力。
纵深剖析
1.根基在于“人”与“技”
我国非遗最基础的保护工作首先是从对代表性传承人、核心技艺和典型项目的扎实保护开始的。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相对冷门的事业,传承人们用行动完成“热爱可抵万难”的书写。非遗技艺本质上是“身体化的知识”,技艺传承不仅是符号传递,更是通过代际传递的基因密码。传承人通过“摄入——整合——创生”的过程,使非遗完成真正的活态传承,促进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发展。
2.既要“活下来”,更要“焕新彩”
丰富多彩的非遗,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吸纳时代的新鲜血液,展现出勃勃生机与不竭的创新力量。给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有助于让古老的非遗激发出新的活力;推动非遗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有利于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造血”能力。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以创新架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找到更多“打开方式”,非遗就能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素材积累
在光影中感受非遗魅力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介绍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纪录电影《天工苏作》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也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解读
非遗与纪录片的相遇,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特色非遗别样美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正在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中不断被激活,生发出更长久、更有影响的生命力。南昌大学一堂“赣剧艺术鉴赏”选修课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教室走廊外现场装扮、学生到讲台上体验角色。挥水袖、舞折扇、耍花枪、上戏妆……一堂关于地方戏的冷门课变得“一座难求”。破壁传播的背后,是对非遗传承无止境的探索。浙江湖州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的创新应用,让一根细细的蚕丝连接着未来——蚕丝因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其蚕丝蛋白已经被科研人员提取出来,制成了存储硬盘。从承载文明到存储数字信息,科技的助力实现了文明跨越千年的传承与创新。
◆解读
无论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进行巧妙碰撞,让非遗走入全新赛道,还是打造各类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种种探索,都在让非遗变得更加新鲜,更具吸引力。
多方观点
非遗,很古朴也很时尚
◎陈圆圆
贵州侗寨里,代代传唱的侗族大歌通过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特色浓郁的蜡染纹样跃上时装周,非遗技艺焕发时尚魅力……这些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着“很古朴也很时尚”的文化密码。
古朴,意味着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保护传承就是留住文脉的“根”与“魂”。坚守根基、深挖富矿,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弘扬。
时尚,诠释出现代表达。“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时代潮流中活力涌动,就在于不断探寻时尚化、年轻化表达。
古朴与时尚本是一体两面,相互赋能。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既沉淀过往的智慧结晶,又为未来提供新鲜养分,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
(摘编自“人民网”2025年3月19日)
“非遗”焕发新光彩
◎魏鹏举 吴苗苗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助力航空科技中芯片部件的精密连接;失蜡法铸造技艺,助力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传统工艺的“毫厘匠心”转化为现代科技的“中国精度”,工匠精神为民族工业、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精神补益。在新质生产力加持的背景下,非遗文化与科技底蕴形成共生性创新,跨越千年的技艺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可以说,非遗推动了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深度对话,同时,我们要客观冷静看待“非遗热”。一方面警惕非遗符号被消费主义异化的风险,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工匠精神、非遗人才的培养,确保非遗传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创新非遗表达、深化非遗技艺,将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文化特质转化为发展和创新优势,非遗的长效发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202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