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小说
作者: 许宏明俗话说:“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学写小说,既需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亦需在实践中打磨技艺。下面我们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环境刻画、语言雕琢四个方面剖析经典范例,帮助同学们掌握小说创作的精髓。
一、人物塑造
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塑造人物有两种常用方法。一是通过细节描摹性格。人物的外在动作、语言习惯乃至微小癖好,都能成为其性格的生动注脚。如《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这一充满诗意的行为,体现出她敏感多愁的性格;《孔乙己》中,主人公“穿长衫却站着喝酒”这一细节,浓缩了旧时代文人的迂腐与落魄。二是设置矛盾凸显人性。当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外部冲突相互交织,才能展现出真实的人性光谱。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徘徊在复仇与道德之间,“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将他犹豫与决断的内心撕扯推向极致。
【示例】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
(节选自钱锺书《围城》)
这段文字生动刻画了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他游学欧洲,四年间辗转三所大学却“心得全无”,展现出其浮躁浅薄、缺乏定力的性格。最讽刺的是,他一面痛骂博士头衔的虚名,一面又因父亲询问而恼羞成怒,这种言行矛盾揭示了他既清高又虚荣的双重性格。
二、情节设计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需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与意外之笔的巧思。可借鉴传统叙事中的“三幕式结构”(开端——冲突——解决),或通过倒叙、插叙打破线性时间,增强悬念。如《双城记》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以矛盾修辞点明时代的荒诞。优秀的情节还离不开前后呼应、伏笔悬念。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遇时,发生了车站工人被火车轧死的惨剧,暗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示例】
在巴斯克维尔庄园的长廊里,挂着一幅雨果·巴斯克维尔的画像。画中的他面容凶戾,双眼如燃烧的炭火,手中紧握一柄短剑,脚下匍匐着一只巨大的黑色猎犬。画像下方的铭文写道:“当黑夜笼罩沼泽,猎犬的咆哮将唤醒诅咒。”
(节选自柯南·道尔《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这段文字通过画像与铭文的呼应埋设双重伏笔:凶戾肖像暗示家族遗传的暴力基因,铭文叠加悬疑张力,为诅咒应验埋下草蛇灰线——阴森意象组合既为后续沼泽地的离奇命案埋下伏笔,又通过视觉冲击在读者心中植入心理暗示。
三、环境刻画
环境是小说的底色,既可烘托情绪,亦可隐喻主题。优秀作家善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维度描写,让场景具象可感。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写月光:“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以通感将凄冷月光化为泪痕。环境也往往成为人物命运的镜像。如沈从文《边城》中清澈的沱江与古朴的吊脚楼,隐喻了湘西世界的纯净与封闭。
【示例】
呼啸山庄像一头蛰伏的野兽,蹲在荒原上。它的石墙爬满藤蔓,窗户像瞎子的眼睛,大门永远半开着,仿佛在等待某个永远不会回来的鬼魂……“这房子是个诅咒。”希斯克利夫抚摸着斑驳的墙壁,“它吞噬了凯瑟琳,吞噬了我,吞噬了所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我们都被困在这石头壳子里,像甲虫困在琥珀里,永远无法逃脱。”
(节选自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这段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和象征手法,“爬满藤蔓”的石墙和“瞎子的眼睛”般的窗户凸显了这座宅邸的腐朽与阴森。希斯克利夫的自白将环境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石头壳子”与“琥珀”的意象形成双重禁锢,既指向物理空间的囚禁,也暗示精神层面的困局。自然景观、建筑空间与人物悲剧达成高度统一。
四、语言雕琢
小说中,人物对白如冰山,表面平静,水下暗流汹涌,富含未尽之言。人物的语言还需符合其身份、阶级、受教育程度与性格。如《阿Q正传》中阿Q的“儿子打老子”,把自己抬成对方的爹,好像占了便宜似的,这话听着荒唐,却符合阿Q的身份:一个受尽欺负、没文化又好面子的底层农民,体现出他怯懦又狡黠的性格特点。
【示例】
传说天上的那颗大昴星,就是灶王爷骑着毛驴上西天的时候,他手里打着的那个灯笼,因为毛驴跑得太快,一不加小心灯笼就掉在天空了。我就常常把这个话题来问祖父,说那灯笼为什么被掉在天空,就永久长在那里了,为什么不落在地上来?
他说,天空里有一个灯笼杆子,那才高呢,大昴星就挑在那灯笼杆子上。并且那灯笼杆子,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
我说:“不对,我不相信……”
我说:“没有灯笼杆子,若是有,为什么我看不见?”
于是祖父又说:“天上有一根线,大昴星就被那线系着。”
我说:“我不信,天上没有线的,有为什么我看不见?”
祖父说:“线是细的么,你哪能看见,就是谁也看不见的。”
我就问祖父:“谁也看不见,你怎么看见啦?”
乘凉的人都笑了,都说我真厉害。
(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这段对话通过充满童趣的语言描写,凸显了人物形象与情感。祖父用“灯笼杆子”“天上有一根线”等具象比喻来解释天文现象,透露出劳动人民的朴素思维。而一连串“我不信”的质疑,体现出“我”对未知事物的强烈探索欲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
学写小说,要学会“摸着石头过河”,钱锺书的精辟、鲁迅的犀利、张爱玲的苍凉、海明威的简练、托尔斯泰的恢弘……每一部经典小说都是我们写作的导师,教会我们以细节塑造人物,用环境折射时代,用语言传递情绪。学写小说,还要学会观察生活,以青年的敏锐感知与想象力,从日常中打捞灵感。如卡夫卡在办公室的枯燥工作中捕捉到现代人的异化,普鲁斯特在一块玛德琳蛋糕里打捞起逝去的时光。这种将生活淬炼为文学的能力,正是写作者最珍贵的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