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小说手法进行创作
作者: 张任飞入乎其内
一、多样手法和精巧构思
袁枚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意思是要善于运用一些手法掀起波澜,把故事写得曲曲折折,出人意料,扣人心弦,从而吸引读者。
小说中常见的掀起波澜的手法有:
1.利用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利用巧合构思故事、兴起波澜,能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来到沧州后遇李小二以及李小二偷听陆虞候密谋这两个情节,都利用了巧合,引出李小二告密以及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掀起故事的波澜。
2.矛盾激化法
即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使她一步步走入命运的绝境。
3.设置悬念法
如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制造了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了解事情的原委。《装在套子里的人》同样采用倒叙的手法,写出故事的结局——别里科夫死去,造成悬念,引发人们对别里科夫命运的探寻。
二、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
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是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详细描写,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和暗示主题的作用;细节刻画能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进一步凸显小说的主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于风雪的描写,渲染了凄凉紧张的气氛,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林冲“将炭火盖了”“反拽上锁”等动作细节的描写,则生动刻画了他细心的性格。
出乎其外
肩 膀
◎王愿坚
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心想:“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里,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选自《王愿坚文集》,有删改)
◆赏析
选文开篇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状况,突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小秦从满怀信心挑起担子,到挑担困难想放弃,再到在朱总司令的鼓励下重新振作,人物心理转变自然真实,展现出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尾点明,担子不仅是物资,更是革命重任的传承,升华主题。文章以小见大,激励着青年传承先辈意志,勇挑时代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