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慧:用热情躬耕乡音沃野
詹伯慧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他对语言学研究充满热爱,在汉语方言、汉语应用、汉语规范等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詹伯慧自小便接受“双语教育”,与父亲用客家话交流,与母亲用潮州话交流,这让他很早就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报考大学时,詹伯慧便选择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前往武汉大学任教。1983年,詹伯慧调入暨南大学任教。他始终坚持“语言学是口耳之学,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去”的理念,“方言研究要深入田野调查,不能只是‘坐而论道’”。当时50多岁的詹伯慧和学生一起,坐车到乡下去。师生挤在车辆的狭窄空间里,一路颠簸。
在潜心调查研究中,詹伯慧主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等多部作品面世,受到业界好评。“中国地大物博,语言资源丰富,我们要留住方言,留住历史底蕴。”在詹伯慧眼中,语言是重要的资源,语言工作者应将方言调查、保护工作尽力做好。
2013年,詹伯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并以首席专家身份负责主编《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他常对团队成员说,“编好大型方言辞书,必须下足功夫”,鼓励大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审稿,避免差错。经历4年严谨的编写、加工、修订后,这部465万字的大词典编纂完成。
◆素材解读
小时候的兴趣变成终生的事业,“热情”二字贯穿了詹伯慧的学术生涯。这份热情,在经年累月的田野调查中变得愈发澎湃。“到田间地头去”,一沓沓记载语音采集成果的纸张,记录着詹伯慧心中的火种,那是方言在唇齿间跳动的生命力。风吹日晒数十载,他不改初心,挤车厢、踏泥泞,旁人眼中颠簸的路途,是他的寻宝之旅。
上一篇:
任继周:草原上的“草业泰斗”
下一篇:
吴明珠:耕耘一辈子的“瓜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