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

作者: 王博

选文一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节选)

◎李敬泽

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从永定门走向正阳门,一直走下去,直到钟鼓楼,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很多很多年里,那些城楼都是北京最高的建筑,也是欧亚大陆东部这辽阔大地上最高的建筑,你仰望那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阳光倾泻在琉璃瓦上,那屋脊就是世界屋脊,是一条确切的金线和界限,线之下是大地,是人间和帝国,线之上是天空,是昊天罔极。线之下是有,线之上是无。

然而,无中生有,还有那些鸟。那些玄鸟或者青鸟,它们在有和无的那条界限上盘旋,一年一度,去而复返,它们栖息在最高处,在那些城楼错综复杂的斗拱中筑巢,它们如箭镞破开蓝天,挣脱沉重的有,向空无而去。这些鸟,直到1870年才获得来自人类的命名,它们叫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这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此鸟非凡鸟,它精巧的头颅像一枚天真的子弹,它是黑褐色的,灰色花纹隐隐闪着银光,它披着华贵的披风,在天上飞。它每年都要绕这个星球差不多飞上一圈儿。7月的某一天清晨,当它从正阳门飞起,扑到蓝天里,它就再也不停了,它就一直在天上飞。如果让我找一种动物、找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本性和天命。作为命定的飞行者,他对人的想象和思考以天空与大地为尺度;他必须御风而飞,他因此坚信虚构的意义,虚构就是空无中的有,或者有中的空无,通过虚构,他将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他必定会成为心怀天下的人,心事浩茫连广宇,无数的人、无尽的远方都与我有关,这不是简单地把自己融入白昼或黑夜、人间与世界,而是,一只孤独的北京雨燕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它拘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选自《空山横》,有删改)

◆含英咀华

选文以北京中轴线的城楼为背景引出北京雨燕,独具匠心。作者将北京雨燕作为理想中的作家的象征,新颖而贴切。文中对北京雨燕外形与飞行的描写生动形象,展现出其灵动与自由。作者看到那在北京城楼上空飞翔的北京雨燕,产生“有与无”的思索,由北京雨燕的生活习性而思考作家写作中虚构的意义。作家和北京雨燕一样是“命定的飞行者”,同样见识了世界的广阔,参透了“有”和“无”的奥妙。

选文二

想听良渚人讲故事

◎赵德发

莫角山不是天然之山,是人工堆土而成。5000年前的良渚人,从周围取来200多万立方米沙土,堆起了十几米高的广阔平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座宫殿,让这片水乡泽国发生了巨变。

我们登上台顶时,夕阳悬在西面的小莫角山上,洒下万丈金辉,将两山之间的大片芦花染成淡红。小莫角山也由人工堆成,两山的基础都有一部分是“草裹泥”。“草裹泥”中,考古人员发现有芦花,说明那是在秋冬季节,在收割了稻谷的农闲时光,人们聚集于此,投入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中。

我看到莫角山半腰的广场,看到离广场不远的粮仓遗址,猜度从那里发掘出的1.3万公斤炭化稻谷有什么来历;看到内城、外城的轮廓,想象当年的王城是何等气派;看到通往城外的一条条水路,仿佛瞧见良渚人架着独木舟或竹筏来来回回;我还眺望北方的连绵群山,想起山脚下有良渚人建的一道道防洪水坝,感叹这项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需有多么强大的组织力量才能完成。

我感受着此刻的朔风与它的温度,但心中还有另一份愿望:想听良渚人讲故事。

最让良渚人认同的故事,从一个神秘徽记上可以读到。那是在许多玉琮上镌刻的神人兽面纹。

玉琮,是华夏先人敬祭天地的礼器。在良渚发现的玉琮,不只在造型上寓意“天圆地方”,还刻有一个精细而复杂的图案:上面一人,头戴羽冠,倒梯形脸面,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他双臂高抬,曲肘伸手,缚住身下一头巨兽。那兽,双眼赛车轮,瞳孔溜圆;大嘴像小船,牙齿交错,爪尖锋利。

我猜想,这是良渚人在讲一个惊险故事:在那个人少兽多的时代,曾有一头非常凶猛的山中之王,伤人无数。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凭他超凡的膂力将其擒住,为人们赢得了安全。于是,他的事迹被人传颂,越传越神,他就成为一位神人。

这个故事,是中华大地上较早的口头文学。人们在讲述过程中,一定会带着崇拜心情极尽渲染,将野兽的猛、猎手的勇,讲得惊心动魄。有人还将故事进一步升级,口耳相传还不够,艺术家将这故事画成图,刻在玉石或别的材料上,成为神徽。有了这个神徽,远近咸服,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聚居,让这里成为一座面积广大的王城。更多的神徽也被人带到四方,载着故事,载着大一统的愿望。听了故事,别处的人肃然起敬,向徽而拜。

走到山下,回头望去,恍惚看见莫角山上站着许多良渚人,目送我们离开。我向他们挥一挥手,跨越几千年的时光,坐进了电动游览车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24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作者登上莫角山,由眼前的王城、水路、连绵群山、防洪水坝,展开了对良渚人生活的想象和思考,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作者细致观察“玉琮”并构建出一个惊险故事,让古老文化鲜活起来,展现了良渚文化中勇敢与团结的精神。这种从现实到历史的穿梭,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良渚文明的厚重与伟大。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有一次,顺着一条小路,我们居然到了云顶。在这最高处,自是可以一览众山小——哪里小呢。周围这些山。尽管低,却一点也不小。暂时的低和小也只是假象。便默默地看着。这些山,我知道它们只是太行山里最平凡的存在——在中国所有的山里,在世界上所有的山里,它们也都是最平凡的存在。其实,用太行山来比它们也有些过了,就在这一小片南太行,在这怀川县域的岸上乡里,它们也都是最平凡的存在。可是在我这里,没有别的。此时我只看见了它们,就只能觉得此时的它们最美。

天气晴朗,能见度很高,向南遥望去,便是一大片平川广野,莽莽苍苍,邈然无际。

看见福田庄没?老原调侃。

嗯。

他笑了笑。一时无话,心里却怦然一动。我当然没有看见福田庄,可其实我不是一直都在看见她么。宝水如镜,一直都能让我看见她。

(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思想探究

观察与思考或许并不是同步的,或许要隔一段距离,或许要有一个媒介。宝水是作者思考自己故乡的一面镜子。宝水是老原的故乡,“我”只是这里的长客,作为客的“我”站在宝水村的山顶,通过这面镜子理解了故乡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意义。可见,观察行为与思考活动之间的存在延迟,媒介(物理/文化/心理距离)在此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上一篇: 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