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科技向善之力 筑智能普惠之基
作者: 陈艳辉热点聚焦
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这些人工智能应用,诠释了从科技向“新”,到科技向“善”的发展趋势。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凝科技向善之力,筑智能普惠之基成为时代话题。
纵深剖析
1.筑牢安全底线
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增长”在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保护、算法公平以及道德监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坚持“科技向善”,筑牢安全底线,形成一套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来加以规范,是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防火墙”。只有筑牢安全防护底线,才能让人工智能创新行稳致远。
2.拓宽发展道路
从教育评价大模型到智能医疗诊断,从自动驾驶汽车到健康陪伴智能机……“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的日常,打开生活新方式。拓宽智能发展道路,就要加强对宏观整体的把控与布局,加强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深度应用,普惠更多的人群,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服务于人,造福于人。
3.凝聚向善合力
今天,凝聚科技向善之力,共迎智能新时代,已成为全球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打造真正可持续的全球智能发展共同体,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路径。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协作机制,让技术创新成果惠及全人类。
素材积累
进一步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活动
2025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作品必须亮明身份,对文本、音频、图片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并在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数字标识+显性记号”双轨并行,明确了每个环节中内容制作者、发布平台、技术提供者的多方责任,使相关治理更加科学有效。
◆解读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显、隐标志赋予人工智能生成作品以独特身份标识,既是对人工智能生成品的权利保护,也是有效落实多方责任的有力举措。
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航天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的微波雷达确保了天舟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精准“牵手”,“卫星智能工厂”实现了从总装到测试的全过程自动化,为完成复杂任务提供强大助力;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赋能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资源协同利用,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在低空经济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赋能物流无人机、空中出租车等场景的智能调度、路径规划,助力低空经济“高飞”;在虚拟现实领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虚拟场景生成、人机交互等环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深度优化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的虚拟场景……
◆解读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有效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生产力质变和跃迁,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提供全新可能。
多方观点
让人工智能成为全球发展的普惠引擎
◎寰宇平
每一次技术革命,既有照亮未来的星辰,也隐藏加深裂痕的暗礁。不断扩大的全球智能鸿沟再次提醒世人,技术进步虽然会赋能发展、做大蛋糕,却不会自动分好蛋糕、带来包容发展。
作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大国,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弥合智能鸿沟。中国和老挝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柬合作助力柬埔寨农民通过农业人工智能平台实现精准种植……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成为技术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实现智能向善,人类不仅需要更精妙的算法,也需要更深邃的智慧、更宽广的格局。各国应守望相助,携手前行,用算法代码求解共同发展的方程式,以智能革命照亮人类命运与共的文明底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21日)
智能革命需强化科技向善法则
◎佘惠敏
如何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全球合作,为AI划定“不可为”底线。划定“不可为”底线,必须建立全球共识。AI具备无国界属性,是全球化的典型代表。这要求人类超越地缘政治干扰,超越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共同制定AI普世伦理准则。
主动安全,为AI消除“不可控”风险。对AI的价值观塑造应前置到底层设计阶段,而非事后修补。提高大模型内生安全能力,应将公平、透明、责任等伦理原则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参数,用大模型治理大模型。
社会协同,为AI构建“向善”大环境。当诈骗犯利用AI精准模仿亲人声音,当求职者因算法偏见丧失工作机会,技术风险已渗透社会的毛细血管。应对AI的不良冲击,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防御体系。
AI技术不是万能的,缺席AI时代是万万不能的。站在智能革命的临界点上,AI进化方向应由人类的集体良知决定。引导AI向善,才能让智能之火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5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