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不同小说的风格类型
作者: 陈忠泉 刘吉怀导 语
小说作为文学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众多类型的小说,涵盖古今中外经典之作,旨在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小说的风格类型,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内容讲解
一、现实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以如实描绘现实生活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流派。它以客观视角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本质,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现时代风貌,强调细节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我们在阅读时要留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如《祝福》中祥林嫂捐门槛后的动作神态,“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坦然”一词,体现出她以为捐门槛后便能洗脱罪孽的心理。可当她依旧被鲁四老爷呵斥,“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系列动作神态,她从充满希望到瞬间被绝望吞噬,将她精神上遭受的重创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她的压迫与摧残。
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如《祝福》创作于1924年,处于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封建礼教虽受到冲击但仍根深蒂固。小说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与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还要剖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网络,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意义。《祝福》中柳妈虽与祥林嫂同属处于底层的劳动妇女,但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毒害,对祥林嫂讲述的“死后惩罚”,在精神上给祥林嫂造成了致命打击。而鲁镇的其他男女老少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更多是抱着一种看客心态,在她诉说悲惨经历时,人们最初是好奇,之后则是厌烦。这种冷漠的态度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也加剧了祥林嫂的孤独与绝望。
二、浪漫主义小说
浪漫主义小说是一种强调主观情感、充满丰富想象力和理想追求的文学流派。它以强烈的主观情感驱动叙事,追求理想世界,善用夸张想象与瑰丽意象。
阅读时要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激情与理想。如《荷花淀》中,作者孙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白洋淀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水生嫂等妇女送丈夫参军时,既有对丈夫的不舍,又有对他们保家卫国行为的支持与理解。我们在欣赏时,要用心体会这些情感,感受作者对美好情感的赞美,以及在战争背景下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要探究作品中艺术手法的运用,理解其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作用。如《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将荷叶比作铜墙铁壁,荷花箭比作哨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意志,营造出奇幻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要透过奇幻的情节和典型的形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如《荷花淀》中妇女们从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体现了劳动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担当。
三、现代主义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时空观念。
阅读时要关注作品中的荒诞情节与其象征意义。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巨大甲虫这一荒诞情节,象征着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和孤独。阅读时要透过这些荒诞表象,理解其象征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状态。
要剖析叙事技巧。如《变形记》采用了内心独白和有限视角叙事,让读者深入格里高尔的内心,感受他的痛苦与无奈。阅读时要体会这些叙事技巧是如何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主题的深度的。
要挖掘主题深度。《变形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人的异化主题。我们需深入挖掘这些主题,思考它们对人类存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启示,感受作品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度洞察。
四、中国古典主义小说
中国古典主义小说通常是指从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发端,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到唐传奇、宋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长篇白话小说等这一脉络中,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遵循一定传统规范的小说。
这类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如描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展现出她的柔美与多情;从她进贾府时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表现出她的谨慎和敏感。
中国古典主义小说具有线性叙事、情节连贯的特点。如《红楼梦》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写她在贾府的所见所闻所感,情节沿着这一线性顺序自然展开,有条不紊。
这类小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具有典雅之美。不同人物的语言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王熙凤的语言明快泼辣、八面玲珑;林黛玉的语言则含蓄委婉、细腻动人,体现出她具有的别样才情和内敛性格。
阅读链接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他们首先带来的是磁铁。一个身躯高大的吉卜赛人,自称梅尔加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向观众出色地表演了他所谓的马其顿炼金术士创造的世界第八奇迹。他手里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甚至那些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乱七八糟地跟在梅尔加德斯的魔铁后面。“东西也是有生命的,”吉卜赛人用刺耳的声调说,“只消唤起它们的灵性。”霍·阿·布恩蒂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甚至越过奇迹和魔力的限度,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
(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有删改)
◆赏析
选段出自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极具震撼力。马尔克斯以“多年以后”的预叙打破线性时间,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熔铸于一个瞬间;磁铁表演的场景充满魔幻色彩——铁器挣脱物理束缚的荒诞画面,与吉卜赛人“东西也是有生命的”的宣言,巧妙模糊了物质与灵性的界限;布恩蒂亚将科学用于淘金的狂热幻想则揭示了拉美大陆对现代性的矛盾心态:既渴望理性进步,又沉溺于神秘主义。马尔克斯用魔幻笔触,将现实与奇幻巧妙融合,搭建起独特的文学世界,吸引读者深入探寻马孔多的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