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约束·成人

作者: 李子涵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行山下。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实则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由”和“约束”,是成长中的青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会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自由与约束是成长的两翼

◎孙锦浩

读《西游记》,孙悟空天性自在,不服管教,却在取经路上的磨砺和约束中收敛心性,迈向“成人”乃至“成佛”之路。掩卷覃思,依我之见:当自由与约束达到平衡,才会化作我们成长的强大内驱力。(开头化用材料,引出观点,开门见山。)

追寻自由,是人们的天性,是内心深处的渴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认为自由的价值超越生命与情感,这首诗歌在全世界广为传诵。青年亦然,我们渴望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引用名言论证,肯定了自由的可贵。)

然而,自由是毫无拘束的吗?并非如此。就像孙悟空,他曾经无法无天、大闹天宫,看似拥有绝对自由,但最终却被压在五行山下,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人高喊“自由至上”,放纵自我,甚至触碰法律底线,结果不仅毁掉前途,还可能坠入犯罪的深渊。尤其是青年,如果误以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就很容易在不良诱惑中迷失方向。不加限制的自由,只会让人走向失控,最终失去真正的自由。(联系材料,结合身边的例子,指出绝对自由对青年成长的危害。)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孙悟空戴上金箍,这“金箍”意味着规则和约束。成长中的青年如最初的孙悟空一般,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对各种事物和道理的认知还不明确,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更好地成长。青年如同风筝,若无线的约束,或许可以自由飞舞,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坠毁;青年如行星,若无引力的约束,或许可以飞向更远的地方,但最后的结果也必定是失去方向。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可见,真正的自由是有界限的,是在规则和约束的框架中运行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点明在规则约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合理的约束能促进人的成长,但过度的、不合理的约束却往往适得其反。不妨设想,若孙悟空被过度约束,做事畏手畏脚,又怎能斩妖除魔、一路西行?同样的,过于循规蹈矩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想和应变能力,难以有所成长。(指出约束也应恰当合理。)故只有适当限制下的相对自由,才是真正让人生出彩的自由。正如郭橐驼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让树木自由生长,但又并非不管不顾,而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遵循自然规律并加以约束矫正,最终让树木长得枝繁叶茂。青年也应当在约束中享受自由,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并在约束之中找到自我,发展个性。唯有如此,人生才能精彩。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个道理。(阐述了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

金箍限制自由,金箍之下亦有自由。自由与约束是成长的两翼,吾辈青年当在规则中寻找自我,在约束中发展个性,让人生闪耀光彩。(照应文题,突出主题,发出呼吁。)

【湖南岳阳县第一中学】

技法提纯

1.立意深刻,思路清晰

作者准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自由”“约束”“成人”,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由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相生相伴的关系,自由和约束两相平衡,青年才能走向“成人”。写作时,作者先肯定了自由的可贵,接着阐明这种自由并非绝对,而是在约束之中的,然后又论述不合理的约束是不可取的,只有恰当的约束和恰当的自由相辅相成时,才能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思路清晰,论证层层递进。

2.紧扣材料,广泛延伸

作文开头即简单概括材料,然后自然地引出观点,在论述过程中更是多次提及材料,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延伸,将孙悟空的经历与现实中青年的成长联系起来,找到共通之处,使论证更加有力。

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

文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郭橐驼种树等,所举例子丰富恰当。还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服力强。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总在接受世界的馈赠:阳光的恩泽,风暴的洗礼,玫瑰的芬芳,荆棘的刺痛。有人将生命视作被动的容器,有人却在馈赠中雕刻自己的形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哲理思辨类作文题。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我们接受来自世界的馈赠——阳光、风暴、玫瑰、荆棘。第二层:面对这些馈赠,人们的表现不同——有人被动接受,有人主动雕刻自己。

审题时,我们要理解关键词的隐喻义。阳光、玫瑰与风暴、荆棘分别象征顺境与逆境;“容器”暗喻被动接受者如空洞器皿,任凭外物填充塑形;“雕刻”则彰显主体觉醒,将每道馈赠视为打磨灵魂的刻刀。文题材料传达了一个深刻哲理,即在面对生活的顺境或逆境时,我们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挑战,塑造自我。

写作时,可以从馈赠的不同类型入手:第一类是美好的馈赠,是顺境、是幸运,如怀有抱负的人遇到伯乐,陷入困境的人得到及时帮助;第二类是“不好”的馈赠,是逆境、是不幸,如诱人堕落的损友,如学业、事业遇到的坎坷、打击……分析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接着论证两种态度的区别,在对比中强化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生命形态取决于馈赠的接收方式;顺境淬锋芒,逆境铸韧性;风暴与玫瑰皆为生命养料。

【吴慧琳/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