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鉴赏

作者: 蒋文学 于凯

话题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倡导要多读,多赏,多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从字里行间深入研究,批文入情,既见字句精微,亦悟文心浩荡。我们要在不断分析鉴赏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范本呈现

心中的桃花源

◎梁 衡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他虽也做过几次官,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回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避战乱他曾两次逃难,仇家一把火又将他可怜的家产烧了个精光。但在他的诗文中却找不到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式的哀叹,反倒常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境界。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一生大多身处逆境,但他却永是开朗。世上总有不平事,世有多大,心有多忧,忧便有苦,苦则要学会排解。陶渊明对辞官后的农耕生活要求并不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粗布淡饭而已。但他却从这种清苦中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审美的享受。“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陶渊明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彻底,并有一种另类的美感。他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人总有一死,何必叹什么命长命短,操心什么死后的荣誉。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死,那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真让我们吃惊。正因为有这种生死观,他从不要什么虚荣,没有一点浮躁。

庄子说“内贤而外王”,事业是皮毛,心灵的自由才是人的终极追求。亦即陶渊明说的不要让心情为外形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形役)。翻阅史书,我们发现凡真正建功立业、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静谧的桃花源,能隐能出,能动能静,收放自如。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舌战群儒,一生何等忙碌,但留下的格言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政治抱负多么强烈,但他的心理支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辛弃疾晚年写词:“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去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选自《千秋人物》,有删改)

优秀习作

念乐天

◎侯可琛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无数动人心弦的诗篇,以“乐天”之名豁达处世。可他背后的辛酸,又岂是几句诗能道尽的。

那年,河南新郑,一位才子呱呱坠地。藩镇割据的动荡时局,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漂泊。两岁时祖父离世,他随父返家后又迁往越中。正如他后来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如一颗璀璨的星,开启了奇妙的一生。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考中进士,位列第四。贞元十九年,他与元稹等同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九年,他再次参加考试登第,而后作《秦中吟》等讽喻诗,多次劝谏皇帝。诗中写尽了现实的残酷与内心的不甘,这也成了他仕途不得志的开端。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讳指玄宗,白居易借因色误国的历史,将批判与劝谏熔铸于这缠绵悱恻的爱情长诗中。在《观刈麦》中,他说“家田输税尽”,可见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元和十年,他上书直谏,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人到中年的他一心为大唐复兴言事,却遭陷害。在藩镇割据的阴影下,心中的酸楚被无限放大,这给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弦下的乐曲饱含愁思感伤,诉说着乱世的不公。琵琶女的愁苦,与乐天心中无法宣泄的苦闷相和。从京城繁华到江州司马,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与琵琶女有太多相似之处,此刻的琵琶声似将他的消沉一一道出。感时伤怀间,《琵琶行》诞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传唱千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块垒在此刻倾诉,他的报国之心在此刻仿佛被彻底冰冻。

“江州司马青衫湿”,他的脸庞是也湿的,但他抬起头,方向仍是朝前。春风再吹过时,定然会有无数个白居易站起来,就像他笔下的原上草。每个在逆境中坚守理想的人,都能在白居易的诗句里找到永恒的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

众说纷纭

林艺萌:两篇文章皆以人物的诗作和成长经历为线,诗史互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述评结合,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诗人形象。尤其是梁衡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切入,多维度剖析其诗文风格、人生境界、生死观等,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深远影响。

黄肖:侯可琛同学的《念乐天》以白居易的诗歌为线索,每一首诗歌都与他当时的人生境遇相呼应,如《长恨歌》反映了他对爱情和国家兴衰的思考,《琵琶行》则抒发了他被贬后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感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吴娜:两位作者“以情为脉,文心贯通”的写法也值得学习。两文皆以情感为线索——陶渊明的淡然、白居易的隐痛,贯穿全文。情感成为勾连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纽带,使文章更具人文温度,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技法点睛

1.分析语言,抓住特点。要关注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表现力,分析长句短句结合形成的节奏张力,以及人物、事物、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其语言艺术。

2.使用多种手法,述评结合。写作时可以综合运用比喻、对比、引用等手法增强表现力;在引述的同时融入评价,使“述”有血肉,“评”见筋骨,在分析鉴赏中达成内容与观点的双向牵引。

3.以情感立文心,赋予人文温度。鉴赏文学作品,要紧扣人物核心情感,以情为脉,贯穿始终。写作时,要在文字中融入情感,随着情感波澜激荡递进,让鉴赏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上一篇: 自由·约束·成人
下一篇: 艾香里的幸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