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读
作者: 周巧红作者名片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等。曹雪芹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富贵生活,后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家道从此衰落。晚期居北京西郊,穷愁潦倒,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年未及五十,贫病而卒。
内容介绍
《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基础,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方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大家庭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社会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小说中的贾府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名门望族,贾宝玉是贾府中的公子,他性格叛逆,蔑视礼教,淡泊名利,尊重、热爱女性,与姑妈之女林黛玉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由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最终被迫娶了姨妈之女薛宝钗,林黛玉伤心而死。最终贾府衰败,贾宝玉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落发出家,整个家族中的女子也“死的死,散的散”。小说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为结尾,暗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和人生的无常。
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艺术内涵丰富
《红楼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除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管理、风俗之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美术、医药、园林建筑、饮食、娱乐、节庆、典章、服饰、器用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个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
2.结构布局精巧别致
全书结构新颖而奇巧,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借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前五回为序幕,是全书的总纲,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做过或明或暗的概括。小说以贾府为中心拓展,又与外界发生广泛的牵连,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各种人物在各种环境中穿梭,交织出丰富的情节、错综复杂的矛盾,形成了清晰的网状结构。
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红楼梦》的最大特色。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百多个,重点出场的人物有六七十个。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性情多样的艺术形象。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刘姥姥等,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他如晴雯、袭人、湘云以及贾政、贾母等放在书中次要地位来描写的人物,也无一不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呼之欲出。尤其是对相似人物的描绘,作者同中见异,写出了其间细微的乃至本质的差别,如黛玉和妙玉都是孤高成性的人物,但她们又不相同:一种是傲世的孤高,一种是出世的孤高。黛玉的孤高使人感到热,而妙玉的孤高让人感到冷。迎春、探春、惜春都是贵族小姐,思想情趣、爱好、性格的差别却是那么鲜明。作者善于通过细腻、逼真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把人物放置在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独特的言行举止,鲜明突出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精段选读一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她来。”说着便丢下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地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地,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删改)
◆赏析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中兼具诗情画意与深刻寓意的经典片段。读者印象中的宝钗是端庄稳重的大家闺秀形象,而在此片段中,她看到玉色蝴蝶后“意欲扑了来玩耍”,还“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去扑蝶,并且“蹑手蹑脚”地跟随蝴蝶,“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她天真烂漫、活泼俏皮的少女一面,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蝴蝶易逝,如同大观园中女儿们的青春与欢乐,注定无法长久停留,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添了一笔注脚。
精段选读二
晴雯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得过去。”……一面说,一面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要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捱着。便命麝月只帮着拈线。晴雯先拿了一根比一比,笑道:“这虽不很像,若补上,也不很显。”宝玉道:“这就很好,哪里又找俄罗斯国的裁缝去!”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得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然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织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晴雯已嗽了几阵,好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虽补了,到底不像,我也再不能了!”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有删改)
◆赏析
这段情节生动刻画了晴雯的刚烈性情与精湛技艺。她虽病重至“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仍咬牙坚持织补宝玉的雀金裘,展现出“爆炭”般的倔强。动作描写极富张力——“挽头发”“披衣裳”的强撑,“织两针歇一会”的虚弱,与“恨命咬牙”的坚持形成对比,凸显其“心比天高”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