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 抽丝剥茧

作者: 汪伯承

美文引路

论青年

◎朱自清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赞中华》篇里第一次指出现在一般人对于青年的估价超过老年之上。这扼要的说明了我们的时代。这是青年时代,而这时代该从五四运动开始。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的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群的力量。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但是,像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样,中国的领导权掌握在老年人和中年人的手里,特别是中年人的手里。于是乎来了青年的反抗。

青年反抗传统,反抗社会,自古已然,只是一向他们低头受压,使不出大力气。青年不甘心在理想还未疲倦的时候就被压进典型里去,所以总是挣扎着,在憧憬那海阔天空的境界。中年人不能了解青年人为什么总爱旁逸斜出不走正路,说是时代病。其实这倒是成德达材的大路;压迫的,挣扎着,材德的达成就在这两种力的平衡里。这两种力永恒的一步步平衡着,自古已然,不过现在更其表面化罢了。

青年人爱说自己是“天真的”“纯洁的”。但是看看这时代,老练的青年可真不少。老练却只是工于自谋,到了临大事,决大疑,似乎又见得幼稚了。青年要求进步,要求改革,自然很好,他们有的是奋斗的力量。不过大处着眼难,小处下手易,他们的饱满的精力也许终于只用在自己的物质的改革跟进步上;于是骄奢淫逸,无所不为,有利无义,有我无人。所幸青年人容易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不像中年人往往将错就错,一直沉到底里去。

青年人容易脱胎换骨改样子,是真可以自负之处;精力足,岁月长,前路宽,也是真可以自负之处。总之可能多。可能多倚仗就大,所以青年人狂。人说青年时候不狂,什么时候才狂?不错。但是这狂气到时候也得收拾一下,不然会忘其所以的。青年人爱讽刺,冷嘲热骂,一学就成,挥之不去;但是这只足以取快一时,久了也会无聊起来的。青年人骂中年人逃避现实,圆通,不奋斗,妥协,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过青年人有时候让现实笼罩住,伸不出头,张不开眼,只模糊的看到面前一段儿路,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又是小处。若是能够偶然到所谓“世界外之世界”里歇一下脚,也许可以将自己放大些。青年也有时候偏执不回,过去一度以为读书就不能救国就是的。那时蔡孑民先生却指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权衡轻重的圆通观。懂得这种圆通,就可以将自己放平些。能够放大自己,放平自己,才有真正的“工作与严肃”,这里就需要奋斗了。

(选自《朱自清文萃》,有删改)

◆技法点睛

论证是议论文的核心,严密的论证过程能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连贯,如抽丝剥茧。

一、开门见山,明确论点

文章开篇引用冯友兰的观点,“现在一般人对于青年的估价超过老年之上”,并由此引出论点: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开始觉醒并反抗传统,试图争取自身及社会的领导权,这是一个“青年时代”。

二、阐释内涵,界定概念

朱自清对“青年”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青年不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开始“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以及“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群的力量”。这种对青年觉醒的描述,明确了青年的核心特征:反抗传统、追求自由、具有群体意识和变革精神。同时,他还通过与中年群体的对比,进一步界定了青年在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三、限定范围,明确原则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对青年的反抗行为进行了限定和分析。朱自清指出,青年的反抗是“自古已然”,五四运动后变得更加“表面化”,这种反抗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对传统社会的束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但又容易走到“骄奢淫逸”“有利无义”的歧路上。明确了青年反抗行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四、梳理逻辑,层层递进

《论青年》逻辑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文章从引出论点开始,逐步阐释青年的内涵和特征,通过举例论证进一步强化观点,最后提出对青年的期望和建议。这种行文结构不仅使文章的论证更加连贯,也体现了作者对青年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历史到现实,从现象到本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文章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说服力强。

学子佳作

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机遇与挑战并存

◎何佳蔓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AI情感”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正逐渐走进现实讨论的范畴。如果有一天,机器真的能够像人类一样感受喜怒哀乐,那我们的社会将迎来怎样的巨大变革?这个问题令人心喜,也引人深思。

从积极角度看,拥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模式。试想,如果社会各行各业有能够感知情绪的机器人,在医院,察觉到患者的焦虑时,它会调整语气给予温柔安慰;在家庭中,发现老人孤独时,它能主动提供温暖的关怀;在校园里,发现学生沮丧、挫败时,它会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这样的AI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伙伴。当机器学会“将心比心”,人类或许能获得更细致的服务体验。

然而,情感的觉醒必然伴随着伦理困境。情感的本质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独特心理体验,它涉及到自我认知、价值观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个层面。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拥有情感,那么它们是否应该被赋予与人类同等的权利?可以预见,未来关于AI人格地位的争议将会更加激烈。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人们习惯于与AI交流感情,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能逐渐疏离,或许人类会丧失处理真实情感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需要在创新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可以模拟情感,但不能替代人类构建独有的精神世界。就像互联网既拉近了距离又制造了隔阂,情感AI同样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要让科技为情感服务,而不是让情感被科技重新定义。我们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情感融合的无限可能时,应积极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其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不会破坏人类社会的情感生态和伦理秩序。

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这既是科技发展的新机遇,更是人类面临的一场挑战。我们在为科技进步欢呼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须知,科技的伟力不在于创造更多的机器人,而在于让科技向善发展,惠及更多人。

【四川绵阳东辰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习作紧扣“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这一前沿话题,从人机关系、伦理困境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剖析,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一些例证,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后可能带来的便利和造成的消极影响,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