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屏”的思考
作者: 史晓婷文题亮相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为我们呈现的是成年人对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电子阅读的不同选择,核心问题则是关于“读屏”的不同认知:有人认为“读屏”是浅阅读,持否定态度;有人则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
其实,这两种阅读方式各有利弊。传统纸质图书阅读,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形成深度思考,但是不方便携带,遇到晦涩难懂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解决。电子阅读则便于携带,且能随时查询问题,容易形成知识上的贯通、勾连,而且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但是,它的弊端很明显,在“诱惑力”极强的电子屏里,有太多“哗众取宠”的资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其次,海量的阅读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不加辨别地接受,会使人慢慢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
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注意,“读纸”和“读屏”是阅读的两种方式,“深阅读”和“浅阅读”是理解认知的程度,不能褒扬一方而完全否定另一方。两种阅读方式的融合才是最有效的。我们既要看到“读屏”带给我们的高效与便利,也必须有“浅读百本书不如深读一本书”的思想沉淀。只有将两者的优势融合到一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存融合。
佳作展示一
墨香与像素:阅读的双重协奏
◎董梁复兴
地铁里,年轻人的指尖滑动电子书屏;文化馆中,老年人用沧桑的手指摩挲书页,二者看似隔着数字时代的鸿沟,实则是人类认知长河中两条并行的航道。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图书馆的窗棂,照亮书脊上烫金的书名时,书桌旁的年轻人正用AR眼镜在虚拟现实中展开《永乐大典》的三维投影。阅读方式的改变并非文明的割裂,而是阅读的延伸。
纸质书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抵抗遗忘的结界。捧读《红楼梦》,纸张的沙沙声会唤醒多重感官记忆:鼻尖的书香让人想起童年课本上的批注,薄薄的书页承载着思想的厚重。这种沉浸体验,就像是孔子笔下的《春秋》,“一字寓褒贬”,一字重千钧。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阅读纸质书时,大脑比网络阅读时更活跃,更容易沉浸其中。
纸质书固然意蕴深长,但电子阅读同样有其可取之处。无论身处何地,只需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开启阅读之旅。不仅如此,电子阅读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库,涵盖各种类型的书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电子阅读的一些功能,如快速检索、标注、笔记等,也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电子阅读以其高效、便捷、内容丰富的特点,拓展了阅读的边界,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事实上,两种阅读方式并非相互对立,纸墨与屏光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补充,融合共生。钱锺书先生一生藏书数万册,却在晚年用电子设备检索《管锥编》引文。这种互补如同中国画的“计白当黑”——纸质书是留白处的冥想,电子屏是黑白跃动的洪流,二者构成完整的阅读体验。
纸墨书香,是心灵的栖息地;像素闪烁,是时代的新体验。泥板与羊皮卷共存千年,活字印刷也并未湮灭手抄本的荣光,数字时代同样不能宣告纸质书的终结。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墨香与像素之争时,便会发现:细读与浏览、系统与碎片、沉思与消遣,本就是认知进化的双螺旋。无论是传统纸质阅读的深沉厚重,还是电子阅读的便捷多样,它们所传播的内容都是我们阅读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所有阅读终将殊途同归。
◆点评
作者以清晰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探讨了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共存与融合:纸质阅读的沉浸感与电子阅读的便捷性互补,体现了对阅读方式的深刻理解。作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有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欣赏,也有对现代科技的赞叹,最终指向阅读的本质——对知识的追求。
佳作展示二
以理性之光,照亮阅读人生
◎雷子萱
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电子书等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今天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有人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它不过是浅尝辄止的“快餐”。但在我看来,若能合理利用,碎片化阅读便可以理性之光,照亮阅读人生。
碎片化阅读的便捷性重塑了获取知识的时空维度。那些曾被视作无效的“时间边角料”——等餐时的十分钟、公交站台前的五分钟、会议开始前的三分钟,这些零散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都能成为阅读的好时机。碎片化的信息如同知识的路标,为人们指向更广阔的学习疆域,使阅读不再拘泥于一本本厚重的书,使人们可以在小巧便携的屏幕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然,碎片化阅读亦有其局限性。歌德曾言:“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而过度依赖碎片化阅读,不过是从别人的谈话中学舌几句,拾人牙慧罢了。当人们习惯了两分钟看完他人总结的《论语》,便很难再静心体味“学而时习之”的厚重分量;当历史被压缩成“三分钟看懂三国”的短文,赤壁之战的壮阔与苍凉便消解为几句戏谑的文本。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需要熟读背诵、思考琢磨,而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聪明的读者会将两种阅读方式结合,让碎片化阅读成为打开经典的钥匙,使电子标注转化为精读的路标——他们会把偶然刷到的《红楼梦》解读短文,转化为翻开原著的契机;在电子书里标注的佳词金句,会变成图书馆里精读的索引。碎片化的浅阅读与深度阅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的。碎片化阅读,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辅助其进行深度阅读。而纸质书阅读则可以将碎片化阅读的理解与思考引向深度的思想感悟与系统的知识体系。时代发展,媒介革新,拓展了知识的疆域和学习的途径。当我们用电子书打开《论语》时,与朱熹在烛光下批注“学而时习之”的认真并无二致。无论是像素的闪烁还是纸页的轻响,最终都是为了擦亮我们认知世界的眼睛,抵达更辽阔的人生境地。
在阅读中成长,在文字间蜕变,让我们以书为友,不负韶华,合理利用碎片化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以理性之光,照亮阅读人生。
◆点评
作文结构清晰,以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切入,首先分析了这种阅读方式的优点,随后指出其局限性,并论述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强调应将二者相结合,这种“碎片激发+系统建构”的阅读方式,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守住文明根脉。语言流畅,观点明确,逻辑严密。
【本版习作作者系陕西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高一(6)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