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

选文一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秦开凤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与发展为核心的思想传统和文化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现,它强调对人类经验、情感、理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关注,主张通过人文关怀、批判反思和创造性表达推动个人与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我国的“惟人万物之灵”“民惟邦本”“仁者爱人”“民为贵”“民吾同胞”,还是西方的“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理性与自由等思想资源,都在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底色,人文价值随时代发展不断彰显。

《周易》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通过人文教化实现社会有序发展与文明进步。这种“观—文—化”的三阶递进,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以文化人”的核心逻辑,是对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准确概括。中华文明是唯一赓续至今且历久弥新的文明。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和合”价值观和“天下大同”世界观上,既体现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协和万邦”的交往伦理,又表现为“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理念。考古学证据表明,从良渚水利工程到丝绸之路商贸网络,中华文明始终主张“共享”而非“征服”,强调“和谐”而非“对立”。这种“化成天下”的实践智慧,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境提供了破解之道:当技术理性导致文明冲突加剧,唯有回归人文精神的“最大公约数”——对人性尊严的敬畏和差异共生的自觉——方能重构文明共生的伦理基础。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经济增长乏力、人口结构失衡、人工智能伦理等共同挑战,需要秉持天下情怀,以“共生哲学”替代“零和博弈”,这正是中华文明“观乎人文”的当代转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文明存续的“软实力”,更是社会进步的“硬标准”。中华文明一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16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贯穿古今。从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到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这种精神始终以“和合”为底色,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今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根植于“天下大同”的古老智慧,又回应了当下文明冲突与技术异化的现实困境,这正是对《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生动实践。

选文二

敢为天下先

◎韩燕丽

“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处的“不敢为天下先”,意为不敢居天下人之前,不与人争名、与民争利。对个人而言,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国家治理而言,这句话体现了尊重群众利益的政治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多的人取“敢为天下先”中的锐意进取之意,勉励人们勇于应对变化、破解危局,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放弃、不逃避,始终保持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争先精神。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概念,更具有哲学、伦理学上的意义,蕴含着对广大人类社会乃至世间万物的高度关切。《道德经》言“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将个人德行修养与家国历史实践有机关联,将个人价值纳入家国天下的语境,凸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担当。《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古代士大夫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不断涵养心系天下的大局观、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北宋儒学大师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被一代代中国人所尊崇,激励人们要立足宏大视野,展现宽广胸襟,始终保持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尤其是在家国危亡、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只有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才能激起发愤图强、主动求变的内驱动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就是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所孕育出的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怀。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从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始终以奋进应对挑战、以争先破解困局、以创新开辟新路,凝结成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基因,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试,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在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续写新的历史荣光。

(选自“光明网”2024年9月2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本质上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集体、社会、世界紧密相连的文明自觉。从《道德经》“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到张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构建了独特的责任伦理——个体通过不断外推的道德实践,最终达成对万物关联性的认知与担当。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是对“平天下”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选自《日知录·正始》,有删改)

◆思想探究

顾炎武以“亡国”与“亡天下”之辩,将“心怀天下”的精神推向更深刻的维度。他指出,真正的“心怀天下”不是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具体细微到每个人对国家、社会的坚守和担当。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青年生逢其时,民族复兴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上一篇: 关于“读屏”的思考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