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加速度 厚积薄发向未来

作者: 陈忠泉

热点聚焦

进入2025年,中国科技创新领域迎来崭新篇章——“人造太阳”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DeepSeek吸引人们“深度求索”,“天工Ultra”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创新迭代、新知涌现,科学事业前进的每一步,都镌刻着人类对真理的不懈求索,见证着文明在自我突破中的螺旋上升。

纵深剖析

1.科技创新是最硬核的底气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神州大地上,大量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瘫痪者重新行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仅需百秒即可处理“超算”需要约60亿年才能解出的问题……中国崛起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科技创新是最硬核的底气。

2.科技创新要坚持自立自强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们屡败屡战的奋斗历程。从新型材料到生物医药,从数字农业到航空航天,各行各业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在失败中探索,在试验中创新,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3.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谁在科技中占领了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由是观之,科技创新,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自主创新、人才驱动、为民造福上持续发力,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方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巍巍巨轮”破浪前行。

素材积累

科技创新成果密集“上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国产大飞机、大型船舶家族再添新丁,深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无人潜水器在深海再度刷新下潜深度纪录……从“上天”到“入地”,从陆地到海洋,近期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密集“上新”,展现出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解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势能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天眼”观测、“祝融”驭火、“墨子”传信……无不镌刻着广大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逐梦筑梦、创新创造、出新出彩的发展印记。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重任,奋力奔跑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

◆解读

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壮阔征程中,青年科技人才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民族复兴的青春篇章。从“神舟”到“蛟龙”,从“北斗”到“天眼”,这些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背后,是一支支年轻的研究团队。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这支青春力量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制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画卷。

多方观点

一个“创”字最奇崛

◎常 晋

创新者要永远清醒、永不自满。始终保持攻关状态,才可能一马当先。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始终处于跟随状态,即使将差距无限拉近至0.01,也会被遮蔽在领先者的阴影中。必须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致力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实现“从0到1”的跨越;同时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实验室的“灵光一闪”加速变成生产线的“行云流水”,打通从“1到100”的经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条路,我们走得很艰难,很自豪,也很笃定。它浸透“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闪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更呼唤“再上一层楼”的新出发。继续迈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实干者的奋斗中。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22日)

科技创新的“硬”与“软”

◎苏 砥

一个基本事实在于,硬科技与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合在一起,两者是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关系。比如,当前大家最关注的人工智能,我们的大模型之所以如此聪明,就在于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其提供了“养料”。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之所以能造出更先进的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实现柔性化生产,也有赖于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与反哺。在这个意义上,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不仅不妨碍,反而可以成为硬科技发展的加速器。

还要看到,这些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也为硬科技突破提供了良好人才储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营造了浓厚创新氛围。

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以二元对立视角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复杂关系,既看不清也看不准,得出的结论更有害而无利。我们应擦亮双眼,避免偏颇,广泛凝聚共识,共促高质量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2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鉴赏古代政论文的说理艺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