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政论文的说理艺术
作者: 周巧红入乎其内
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它从政治的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并提出见解和主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古代文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以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向君王上奏进谏,引经据典,针砭时弊,献言献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阅读古代政论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们的家国情怀,也能学习其高超的说理艺术。
一、顺势而为、委婉恳切的劝谏艺术
生活中,我们对一个普通人进行劝说都是非常不易的,更遑论劝谏的对象是位高权重的君王。因此唯有深入理解君王心理,才能使说理有效。如《谏太宗十思疏》抓住唐太宗希冀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同时希望自己治国理政也能够“神形俱逸”的心理来劝谏,态度谦卑,言辞恳切,同时描画“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的图景,以利相诱,使劝谏易于被接受。
二、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以理服人
政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往往遵循严密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体现条理性和完整性。如《谏太宗十思疏》开头部分首先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从反面议论,提出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间部分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居安思危;最后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也就是“十思”,并指出“思”的结果——“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全篇以“思”字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思的结果如何,逻辑严密,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
政论文为了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谏逐客书》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增强说理的力度。如举秦国四位君主重用客卿的事例,证明客卿对秦国贡献显著,从而证明逐客的错误。将秦国对待客卿的态度与对待非秦国的物品(如珠玉、音乐等)的态度对比,突出秦国重物不重人的矛盾,进一步论证逐客的错误。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说理深刻而有力。
四、运用铺陈手法和修辞,使文章情感充沛,气理通畅
为了增强说理气势,作者常常运用铺陈手法和修辞手法,使语言有气势,感情更充沛。如《谏太宗十思疏》则将“十思”进行铺陈,用“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排比句,阐述“十思”的效果,可谓字句工整,气势磅礴。
出乎其外
【选文一】
论积贮疏
◎〔西汉〕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选自《汉书·食货志》,有删改)
◆赏析
《论积贮疏》是贾谊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中心论点是: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于治国安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开篇从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观点引申开来,强调当时社会中食者众、储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关注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中间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深入分析,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性。最后从正面总结“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指出积贮之利。同时,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文中运用大量的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说理充分有力。此外,还运用了铺排的手法,排比句、对偶句式以及反问句的大量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鲜明而充沛。
【选文二】
治安疏(节选)
◎〔明〕海 瑞
九卿总其纲,百职分其任,抚按科道纠举肃清之于其间,陛下持大纲、稽治要而责成焉。劳于求贤,逸于任用,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六气各得其序,恭己无为之道也。天地万物为一体,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熏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乐矣。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道与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寿矣。此理之所有,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终之药,遥望轻举,理之所无者也。理之所无,而切切然散爵禄、竦精神,玄修求之,悬思凿想,系风捕影,终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夫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于此不言,更复何言?大臣持禄而外为谀,小臣畏罪而面为顺,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为陛下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间,而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决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选自《海忠介公集》,有删改)
◆赏析
《治安疏》是1566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所写。当时明朝已趋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军备不整,外敌不断侵扰,官吏贪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熜却一心修道,不理朝政。海瑞眼看这种情况,怀着满腔愤激,写成了这篇历史上出名的奏疏,对明世宗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进行了指责。
选文以“九卿总其纲”的治国理想展开,用“恭己无为”暗讽皇帝修玄求仙的荒唐,指出“真乐”“真寿”在于践行天道而非炼丹服药。而后笔锋直指“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的朝政危机,希望君王能接纳建议。既有理学思辨的严谨,又有“昧死竭忠”的赤诚,展现出刚直不阿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