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担当
作者: 曹艳辉【主题阐释】
责任,是对自我、他人、社会的承诺;担当,是敢于承担、不惧风险、舍我其谁的行动。责任与担当,于个人,是锻造品格的熔炉;于群体,是凝聚力量的纽带;于时代,是破局创新的利刃。从大禹执耒耜劈山疏水,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喟叹;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到今日戍边战士以身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些无不激励着青年勇担时代重担。
张玉滚:乡村教育的“火炬手”
大学毕业后,张玉滚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深山,奋斗在乡村教育一线。在八百里伏牛山深处,有一个偏远的行政村,这里就是张玉滚执教的黑虎庙村。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不算太远。然而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仅“Z”字形的急转弯就有58个。以前,要想走出大山,黑虎庙的村民得沿着山脊上的羊肠小道,翻过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堪比“登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为了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张玉滚坚守了二十多年,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他没有到黑虎庙小学教书之前,几十年里,黑虎庙小学只出了两名大学生;在他到黑虎庙小学后,送出的学生中,已经出了51名大学生和3名研究生。
张玉滚把根深深扎进大山里,却不把学校封闭在大山里。他走出校门,与山外的名校“结对子”“手拉手”,还拉住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在黑虎庙小学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使山外城市全新的教育理念如春风般吹进黑虎庙小学。
◆素材解读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基层教师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用无私奉献滋润着孩子们的心。“择一事,终一生。”张云滚以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事业。
黄令仪:一片丹心为报国
1958年,黄令仪被推荐至清华大学深造,主攻半导体器件研发。从此,她与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终身结缘。
当时,在芯片研发制造领域,“拿来主义”的观点甚嚣尘上,直接购买国外现成的芯片一时成为主流,但黄令仪始终没有放弃重启芯片研究的希望。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更没有一枚中国生产的芯片。黄令仪的心中五味杂陈。在当天的日记里,她写下这样一句话:“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回国后,黄令仪专心投入芯片研究工作。此时,她已年逾五旬。2000年,在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黄令仪团队设计的芯片获得银奖,代表中国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宣布研制成功。从那一刻起,西方国家的垄断,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彻底终结。得知消息的黄令仪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
从“无芯”到“有芯”,再到超越国际平均水平……黄令仪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2018年,“龙芯3号”研制成功,成为国之重器的“心脏”。中国高铁复兴号驶入“百分百国产化”轨道,战斗机翱翔于祖国领空,北斗卫星从寰宇之上传来一个个坐标……一颗颗跳动的“中国芯”,点亮了科技之光,这一年,黄令仪已经82岁。
◆素材解读
半个多世纪里,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她曾说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她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承诺,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使命担当,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林皋:共和国大坝抗震事业的“拓荒牛”
1949年10月1日,林皋在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科研报国”的信念如同一簇火焰,在他心中永久点燃。“我立下誓言,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报效伟大的祖国。”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他们用一年时间验证了坝顶挑流方案的可行性,攻克了我国第一座双曲拱坝——广东流溪河坝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
林皋创造的“高光时刻”不胜枚举:1972年,在吉林白山拱坝的抗震试验中,他与相关团队将我国大坝模型抗震试验技术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他参与编制的我国首部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让复杂地基上核电站抗震适应性分析的研究突破行业瓶颈……那些镌刻在共和国大地上的水利工程,是林皋用生命夯筑的精神长城。
如今,林皋仍在从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的规范修订工作。“为什么我一把年纪了还在搞科研呢?就是想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多做一点工作,再做一点贡献。”
◆素材解读
天安门前的庄严时刻,林皋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求;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水利建设,他敢为人先,自主研发设备,破解技术封锁;耄耋之年,他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他用一生的行动证明:真正的责任担当,是把国家需求转化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徐枫灿:新时代青年的榜样
徐枫灿出生于1999年,从小热爱运动,对动画片中的飞行员充满好奇。高考结束后,一条招飞的短信让她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是时候为一直所热爱和向往的天空搏一把了!”徐枫灿报了名。面对极其严苛的选拔条件,她一路过关斩将,进入陆军航空兵学院学习。
在成为真正的陆航女飞行员的路上,徐枫灿经历了重重考验。学校里,她不光要学习上百门理论课程,还要进行各种特殊课目的训练。徐枫灿也曾被繁重的基础课目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有过想放弃的时候。每当这时,她总是告诉自己:“再挺挺就好了,现在吃的苦都是给未来铺的路。”2020年首次单飞考核,按照技术排名,她第一个上场,成为陆军首个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入列后,徐枫灿成为了“直-20”飞行员,“一起步就开上了最新型”。“直-20”系统复杂,对操作的精细度要求很高。第一次飞行,她就克服了高原气流影响及时修正参数偏差,成功完成了飞行课目。
在徐枫灿看来,光环背后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她说:“以青春之我,逐梦蓝天,守护祖国大好河山,何其荣幸!”
◆素材解读
作为陆军首批自主培养的女飞行员,徐枫灿面对严苛的选拔与训练,以“再坚持一下”的信念突破极限,以青春力量逐梦蓝天,守护祖国大好河山。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将“守护山河”的誓言转化为明知限险仍向前的担当,将个体奋斗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