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三分呆气 远一世俗气

作者: 黄思宁

孩童时期,我们常被贴上“聪明”或“愚钝”的标签,仿佛前者是成功的通行证,后者就注定碌碌无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苏轼慨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这句话道破了天机:人生路上,过于机巧反而容易迷失方向。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守住“呆气”,同时远离“俗气”,如此,方能柳暗花明,又见一春。

何谓“呆气”?为什么要守住“呆气”?“呆气”并非愚笨,而是一种专注的钝感力。《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管宁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依旧挥动锄头,看它和看瓦片石头没有区别;管宁读书时,有个乘轩、着华服的人从门前经过,他也还像原来一样专心读书。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寒冬时节抄书,“手指不可屈伸”仍坚持完成。黄大年埋首实验室二十载,用“笨功夫”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他们的坚持看似“呆”,实则是排除干扰、深耕自我的专注。可见,守得住“呆气”,才能在喧嚣中守住精神宁静。

人们常言:“聪明反被聪明误。”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却因父亲带他四处表演,最终“泯然众人”;南朝的江淹早年文采斐然,晚年却因沉迷官场应酬,留下“江郎才尽”的叹息。“机关算尽太聪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将聪明才智用于心机算计,终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钱锺书曾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少些投机取巧的“灵气”,多些“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呆气”,才是治学处世的根本。

青年更需警惕无处不在的“俗气”。为避俗气,陶渊明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林徽因考察古建筑不畏艰苦环境,用严谨测绘留下学术瑰宝;樊锦诗在戈壁坚守几十载,诠释“守一不移”的力量……这都是守住“呆气”、拒绝“俗气”的表现。

当下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青年尤需远离“俗气”,修炼一份通透的智慧——踏实耕耘,专注精进,保持赤子之心,这样才能于坎坷前路中遇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守三分“呆气”,少一些“灵气”,避一世“俗气”,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绘就美丽的人生画卷。

【辽宁沈阳市广全学校】

上一篇: 精神力量
下一篇: 回首“关山”更峥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