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力量
作者: 孙伟伟【导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精神力量是照亮前路的火炬,是砥砺奋进的基石,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既照亮个体的生命轨迹,更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历史反复证明: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立得稳,个人才能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超越;民族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在挑战中创造奇迹。
美文赏读
全球化视野下五四精神的当代内涵
◎廉 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今天,五四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血脉之中,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置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阔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际行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百年变局中认清大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演进。面对这一格局,中国青年必须具备五四精神所倡导的进步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信仰、明辨是非,保持战略定力与理性判断。
在伟大征程中接续奋斗。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不是唱高调,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家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青年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只有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把“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建功立业、书写精彩。
在全球交锋中增强自信。青年群体最具活力和创造力,是塑造国家形象、讲述国家故事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中国青年应主动投身全球治理、跨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与人文对话,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代言人”。同时,广大青年也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和原则立场的问题上,青年必须敢发声、能亮剑。
在时代命题中锤炼心智。新时代呼唤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也需要青年在精神修为中锤炼意志、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本领。面对信息洪流、价值多元和诱惑纷扰,当代青年尤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筑牢信仰之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之气。在面对“努力与结果”“起点与终点”“个体与集体”等时代命题时,要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大势方向,不“躺平”、不“摆烂”、不盲目“内卷”。以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解构谬误、识别真伪,用理性对抗盲从,以思辨回应焦虑,用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在精神传承中点燃青春。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伟大时代成就伟大青年。让我们共同传承五四精神,将青春融入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挥洒汗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上放飞梦想,用“青春之我”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华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29日)
◆赏析
这篇文章阐述了新时代在全球化视野下青年如何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展现精神力量对青年成长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文章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五四精神的核心,强调青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号召青年“认清大势”“接续奋斗”“增强自信”“锤炼心智”,既点明五四精神的历史价值,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语言凝练,逻辑清晰,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现实温度。
佳作风采.
精神力量,薪火相传
◎李若萌
泰山崖壁上的松柏,历经两千年风雨仍然苍翠如洗;黄河壶口的激流,穿越黄土高原依然浩荡东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间存至道而难移。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孤忠之义,到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浩然之气,中华文明的血脉里始终奔涌着精神力量的基因。这种力量不是凝固的碑刻,而是流动的长河,在历史的荒原中滋养着永恒的生命绿洲。
青史为鉴,精神力量是文明的脊梁。商周之际,比干直谏纣王,七窍玲珑心化作《尚书》中“民惟邦本”的箴言;春秋战国,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将“仁者爱人”的哲思锻造成民族的精神铠甲;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列传,盛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侠义风骨……常书鸿一生守护敦煌,在战火中穿越半个中国,在荒芜凋敝的艰苦环境中,延续千年文脉。正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力量从来不是空谈,而是熔铸在古今志士仁人骨血里的坚韧与担当。
文心雕龙,精神力量是创造的火种。屈原行吟泽畔,以《离骚》铭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丰碑;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绝唱;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中,以十年血泪写就《红楼梦》,在“满纸荒唐言”间倾注“一把辛酸泪”;徐渭画《墨葡萄图》,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在潦倒中仍坚守文人风骨……这些闪耀在文学天空中的明星证明:真正的艺术创作永远是心灵意志的外化,是精神力量的具象。
薪火相传,精神力量是永不熄灭的炬火。酌古,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独撑危局,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将精神力量化作护国的长城;林觉民《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绝笔,将儿女情长升华为家国大义。观今,“敦煌女儿”樊锦诗坚守大漠几十载,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永驻人间;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扎根滇西深山,以病弱之躯托起贫困女孩的求学梦……他们就是《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在时光长河中矗立成精神的坐标。
在物质丰富、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面临更多新的考验,更需要从历史、从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如潜龙在渊,蓄势待发;是“十年磨一剑”,韬光养晦;更是“知行合一”的主动作为。
从《楚辞》“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到张骞凿空西域“持汉节不失”的坚守,中华文明五千年赓续不绝的密码,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对精神力量的永恒追寻。让我们点燃心灵之火,以精神为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步前行。
【安徽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4)班】
◆点评
作文立意高远,以“精神力量”为脉络,贯串文明传承、文艺创作、时代征程三重维度,强调精神力量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文中列举比干、屈原等历史人物,曹雪芹、徐渭等文艺大家,樊锦诗、张桂梅等当代典范,化用《尚书》《周易》等典籍中的名句,论据丰富。文言句式与现代语汇交融,形成庄重典雅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