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阅读思辨性文本,进行表达和阐发

作者: 蒋文学 刘淑玲

作品选读

【选文一】

谈独立思考

◎茅 盾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1956年7月3日,有删改)

【选文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陈星东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夏衍在《野草》中写道,是植物的种子。因为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而这份力量,正是源于“为着向往阳光”和“达成生之意志”的使命。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颗初心的种子。它可能像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外出求学时那么励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更多的则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在生活琐事里不忘理想追求,在往来奔波中寻找价值实现。这些初心都值得尊重,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充盈着,都有一个奋斗的使命守候着。

其实,人生的许多奋斗,都源自最初的梦想;世界上的很多伟大,都来自不变的追求。在看似简单的动机里,往往有着最原始的动力和最难得的坚持,不经意间就会爆发出惊人的伟力。初心的宝贵,就在“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抱朴如初,就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强不息,就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哲人有言,“守真志满,逐物意移”。随着时光变迁,人们往往会纠结于现实的纷扰,淡忘了本来的追求。有的人精致利己,把利益当作唯一驱动,更有甚者腐化堕落,与初心背道而驰,头撞南墙才后悔不已。虽说生命的高度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人生的追求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但听不到内心的呼唤,就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己;缺少了奋斗的支撑,就会在生活的狂涛巨浪里失去重心。

“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给初心奋斗的使命,就是给人生奋斗的意义,给生命拓展的空间。要知道,有始终如一的追求极致,普通工人也能成为大国工匠;有默默无闻的长期坚守,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凡事业;有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身边小事也能闪耀最美的人性光辉。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初心里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奋斗和使命。即使时光再匆匆、人生再无常,每个人都应不忘提醒自己:你曾经最初的梦想,今天还是不是你最高的追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赏析

选文从种子破土的角度切入,深刻诠释了初心的力量与使命的重量。那些平凡坚守,恰似苔花执着绽放的微光,在琐碎日常中折射出生命最本真的追求。作者将个人奋斗的涓流汇入家国情怀的江海,让“初心”可触可感,指引着每个奋斗者。

◆赏析

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独立思考,分析阻碍独立思考的因素,论证全面而深入。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链 接

思辨性文本通常以议论文、时评、学术随笔等形式呈现。阅读思辨性文本,首先要关注标题、首段与尾段,领会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其次要分析作者如何构建论证逻辑,比如推理是否严密、是否存在预设或偏见;同时要留意概念的定义是否清晰。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质疑的态度,不仅要理解作者说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尝试将文本观点与现实案例或其他文章进行对比,看是否经得起推敲。最后,要思考文本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要运用主动、互动的阅读方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积极参与思想对话。

读书笔记

苔花如米,人间是春

◎姜 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这首《苔》,用来形容平凡的力量再恰当不过。个体平凡,勇于绽放自己,才能迎来人间的春天。

如今的中国,每个人都是民族崛起的一份力量,都是国家的建设者。个体的力量虽然渺小微弱,但不可或缺,由“人”变“众”,由“木”成“林”,聚沙成塔……集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发挥集体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个体都肩负起责任,向一个方向发力。回望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危亡而奔走呐喊;立足今朝,拾荒者捐出全部积蓄的新闻屡见报端,一张张卷曲的纸币上,闪烁着大爱的光辉。正因为有这样的如苔花般的“你”“我”“他”,才不断涌现出更多中国故事。

成长路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主角。“‘00后’整顿职场”曾引发人们争论,有人认为“00后”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有人却认为这是个性的表现。但正如高尔基所说:“只有自己才是我生命和我灵魂的唯一合法主人。”跌跌撞撞走出自己的路,不是也是对自己负责吗?正因有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有了“做自己的人生主角”的想法,才有了不同思维的碰撞。在保持集体意识的同时坚持个性表达,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正是社会活力的源泉。

苔花不会因无人观赏而放弃绽放,每个人都应该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共同织就这人间的春天。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学】

上一篇: 细微与宏阔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