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史

作者: 陈梦家

我们现在仍不清楚中国铜器开始铸造的确切时间,东周晚期以降的文献中保存了有关铜器发明者的各种传说,但并没有考古学价值,现在我们只能确定,商代后期,凝聚着高超工艺技术和美学价值的铜器已经出现,此前它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最早提到铜器的文献是《左传》,它虽然成书于战国晚期,但应该保留了早期史料。

铜器用于祭祀礼仪活动,它在春秋时期被珍视则是由于另外的功用。鼎被看作是王权的象征,《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宣公三年,“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类似记载也见于《战国策·东周策》中,齐侯曾问周鼎之轻重。《史记》的《封禅书》和《秦始皇本纪》都提到秦灭周后,周之九鼎没于泗水。

对铜器的研究从汉代兴起,研究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汉、宋、清和民国。

形成于商代的铜器铸造业一直延续到东周晚期,当时的动乱致使这种工艺衰颓了。汉代铜器生产恢复时,铸造工艺已没有先前富丽的线条和华美的纹饰。汉代人对古代铜器的重视和欣赏,可由《汉书·武帝纪》窥见一斑,公元前116年由于青铜鼎的发现,皇帝改年号为“元鼎”。当时的文献也记载了铜器开始被收藏,《史记·封禅书》:“上(汉武帝)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从汉至宋,大量钟鼎彝器(宗庙祭祀之器)被发现,它们的发现被认为是祥瑞。钟是乐器,鼎是祭器,宋代常用“钟鼎”来代指铜器。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古器物研究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再视之为祥瑞,而是更关注它们的艺术价值和铭文的史料价值。铭文最受研究者重视,被当作法帖,由于拓印技术的兴起,铭文拓片的反复制作使一般研究成为可能,使古文字研究与铜器的器物研究并行发展。

宋代内府收藏开始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好畤(古县名)得一方甗(古代炊具),进献给皇帝。1051年,杨元明受仁宗之命编制的《皇祐三馆古器图》收录了皇祐年间三馆收藏的11件古器物。1063年刘敞写成《先秦古器记》,为先秦器物图录,其中包括11件石刻。不过,两本图录散佚已久。此后不断有铜器进献给皇帝。

宋代以后,铜器研究衰落了。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的1755年,才又恢复出版皇家收藏的铜器,学者们也开始进行收藏和研究。清代第一本重要著作是兼收藏家、官僚、学者于一身的阮元于1804年出版的,引起了很大轰动。此后,学者们蜂拥研究铭文和铜器,出版了大量石刻、木刻和影印的铜器图录,以至于晚清时造伪之风大盛。经学和礼制研究的集大成者孙诒让研究铜器,并成为第一个成功释读甲骨文的学者,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开了一条新路。清末,铜器铭文研究已成为古文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开始科学地发掘古代遗址,首次确定了铜器年代以及编年。由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的发掘出土了包括铜器在内的甲骨、陶器等大量遗物,出土的商代铜器得以成为传世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选自《中国铜器综述》,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