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代思辨性散文,进行理性判断
作者: 段飞入乎其内
国家兴盛之时,有人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有人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等经典文本,展现了古人面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辨与责任担当。同学们阅读古代思辨性散文时,可从“辩证分析、合理推理、理性判断”三大维度展开,从文本中汲取思辨智慧,并迁移至写作实践。
一、辩证分析:多维度拆解矛盾,构建全面认知
辩证分析要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探寻深层逻辑。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面对司马光的批评,通过“名实之辩”逐条拆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指控,抓住问题实质,指责对方错误,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态度。同学们可模仿此法,围绕现实议题,在辩证分析中进一步强调观点。
二、合理推理:构建逻辑链条,强化论证说服力
合理推理需建立清晰的因果链与实证支撑。如《六国论》与《阿房宫赋》这两篇文章,对秦亡原因的差异化阐释为推理训练提供了典范。苏洵从“赂秦而力亏”的视角展开递进式推理,构建“赂秦→自弱→速亡”的逻辑链;杜牧则从“奢靡→失德→离心”的维度归因,二者虽结论迥异,但均以史实为据,体现推理的严谨性。同学们可模仿这种链式结构,建立推理框架。
三、理性判断:立足实证与价值,实现思维升华
理性判断需以实证为基础,以价值观为指引。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载舟覆舟”的论断,其说服力源于对“德衰”之君的实证分析。他通过对比构建了“德政→民心→国运”的逻辑链。同学们可模仿这种方式,运用“多方信源核查→逻辑漏洞识别→价值立场审视”的三步判断法,进行科学、理性、准确评价。
出乎其外
【选文一】
医 说
◎〔唐〕韩 愈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选自《韩昌黎集》,有删改)
◆赏析
文章以“医国如医人”的比喻展开论证,借治病之理讽谏时政,揭示了国家治理的本质。作者将“纪纲”(制度)比作“脉象”,指出虽表面繁荣(“肥”)但缺乏制度支撑(“脉病”)终将崩溃。如夏、商、周虽衰微却因“纪纲存”而延续;秦朝虽武力强大,却因“纪纲亡”而速亡。通过对比论证,强调纲纪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选文二】
名 说
◎〔南宋〕邓 牧
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施报之常也。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负,恐天下之人挟其所长有以轧己,于是毁之为不足道。为不足与吾并,以表见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毁,争起而毁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终也反为天下之恶所归,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恶而扬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闻,而以为己所不逮;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不忍其不得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誉,争起而誉之,其始也虽若自贬,其终也乃为天下显,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胜天下之口,不犹众乎?
或曰:“吾道高矣,德尊矣,岂天下所得而强毁者?”
曰:“在己有可誉之实,人固不得而毁之,然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而善毁人未有不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或曰:“我诚善誉人,不幸人之毁己也。恶声至,反之如何。”
曰:“不然,我之誉人也多,则人之誉我也亦多;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矣。叔孙武叔毁仲尼,仲尼未尝毁叔孙武叔;嬖人臧仓毁孟子,孟子未尝毁臧仓。此孔孟之所以为孔孟,适所以重毁者之恶欤。”
或曰:“君子语默,唯义而已,何暇恤人之是非,必欲为阿世苟容者乎?”
曰:“阿世苟容,固君子所不取,如知语默之为义也,则是非固有分矣。”
夫善誉人者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谓两益;善毁人者于己为薄德,于人为恶名,此之谓两损。两损两益之间,其相去亦远矣。不可不察也。
(选自《伯牙琴》,有删改)
◆赏析
文章以“毁”“誉”之道为切入点,指出善毁人者必遭反噬,善誉人者终将收获赞誉,展现出深刻的思辨智慧。通过对比“好名之士”与“古之君子”的不同行为,论证了真正的名声源于谦逊包容而非打压他人:前者因恐惧被超越而诋毁他人,最终适得其反;后者因真诚赞美而赢得敬重,极具说服力。举孔孟不报复毁谤者的实例,论证了真正德高者“决不至于善毁人”,反而能以德报怨的观点。针对毁誉是“恤人之是非”“阿世苟容”的指责,则从对方的观点进行推导,言语和沉默尚有时机适宜的要求,对错自然有明确的界限。最后提出“两益”“两损”,并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观点。
【选文三】
非有先生论
◎〔明〕李 贽
遇得其人,则一言以兴;遇不得其人,则一言遂死。千载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唯其不忍为,是以莫肯为,歌咏弹琴,乐而忘死,宜矣。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人谓大隐居市朝,以东方生为朝隐。噫!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选自《焚书》,有删改)
◆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读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而写的一篇读后感,作者赞美汉武帝的爱才、东方朔的得遇,并对“千载遇少而不遇多”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全文语言简洁,直指要害,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暗刺明代朝堂闭塞言路,不爱惜人才,不会使用人才,只会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丑恶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