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谦虚且充盈的内心

作者: 邹恋曦

人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虚心不是掏空,而是给真理留出空间;充实不是填塞,而是为心灵筑起堤坝。保持一颗谦虚且充盈的心,这看似矛盾,恰是人生最珍贵的平衡。

虚心求教,义理来居。

韩愈于《师说》中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告诫时人的同时也警醒后人,只有虚心求教,才能在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周游列国时,向乐师苌弘学音乐,向老聃问礼,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成就了他万世师表的美名。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时,也深入市井向工匠请教,终于完成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反观今天,多少人“自恃身份”不愿向别人请教,殊不知那些民间匠人手上的老茧里藏着教科书没有的智慧,市井百姓的言谈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学。虚心不是放低自己,而是放开眼界,让更多真理的光照进心灵。

充盈心灵,物欲不入。

心灵的充实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是否丰盈。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过着简朴生活,李柏霖在怀化山区创办田野诗班,张玉滚扎根黑虎庙小学,为山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些选择看似放弃了世俗眼中的“拥有”,实则获得了更珍贵的“精神净土”。寻找内心的安宁不是逃避困难,而是用精神的丰盈来填满人生。就像王维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是消极的随遇而安,而是经过修炼达到从容境界;古人所说的“知足常乐”,也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因为内心已经有了更重要的东西。

今天,物质生活丰富充实,精神文化产品却泥沙俱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被功利心驱使而浮躁不安,要么在物质满足后陷入心灵的虚无。唯有保持既虚且实的心态,才能在纷扰世界中保持澄明。虚心让我们不被成见蒙蔽,充实让我们不被欲望左右,二者的平衡就像太极图中的阴与阳,看似对立,实则相生。那些心灵安定的人,往往都具备这种特质——对知识永远饥渴,对诱惑永远清醒。

虚心求教,义理来居;充盈心灵,物欲不入。心灵的空间需要留白也需要充实,当我们学会在谦虚中汲取智慧之泉,在充盈中坚守淡泊本真,就能在虚与实的平衡中抵达心灵的澄明之境。

【湖北黄冈市第二中学,指导老师:黄艳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