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 以矛攻盾

作者: 周政昌

美文引路

文艺的大众化

◎鲁 迅

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但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什么谓之“有益”,非在本问题范围之内,这里且不论。

所以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仍当有种种难易不同的文艺,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不过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但那文字的程度,恐怕也只能到唱本那样。

因为现在是使大众能鉴赏文艺的时代的准备,所以我想,只能如此。

倘若此刻就要全部大众化,只是空谈。大多数人不识字;目下通行的白话文,也非大家能懂的文章;言语又不统一,若用方言,许多字是写不出的,即使用别字代出,也只为一处地方人所懂,阅读的范围反而收小了。

总之,多作或一程度的大众化的文艺,也固然是现今的急务。若是大规模的设施,就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许多动听的话,不过文人的聊以自慰罢了。

(选自《集外集拾遗》,有删改)

◆技法点睛

鲁迅的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这与他惯于使用“以矛攻盾”之法不无关系。“以矛攻盾”,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缩略表达。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利用对方观点或论据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进行反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适合驳论。

运用“以矛攻盾”法要重视三个问题:

1.抓住矛盾点

要敏锐发现并精准提炼出对方论点、论据中自相矛盾之处。

2.进行逻辑推理

要立足提炼出的矛盾点,根据对方的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相悖或荒谬的结果,让对方无法忽视或否认。

3.客观谨慎运用

这种驳论方法非常有效,但也需谨慎使用,要确保矛盾真实存在,而非断章取义或曲解原意。不仅要揭露矛盾,推倒错误观点,还要作辩证补充,树立正确观点。

选文《文艺的大众化》强调文艺应当为大众服务,要“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文章辩证地探讨了文艺普及与艺术高度的关系,认为文艺不应仅为少数精英服务,但也不能无底线地迎合大众。“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这句话运用以矛攻盾的论证方法,由“作品愈高,知音愈少”引申出如下结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如果说“曲高和寡”的现象有存在的可能;那么,说谁也不懂的东西是绝作,这一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也就证明了“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的观点必然是不正确的。

学子佳作

青春不需要定义

◎李梓瑞

在人生的长河中,青春是一段独特的旅程,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过来人”对青春的种种定义:它是叛逆与张扬的代名词,是梦想与奋斗的交织体,抑或是爱情与友情的甜蜜篇章。但这些定义,真的能全面而准确地定义青春的本质吗?或许,青春根本就不需要定义。

让我们先从一个常见的定义出发——青春是叛逆的。这一观点似乎在一些“过来人”以及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得到印证,年轻人乐于挑战权威、追求自我,仿佛叛逆就是青春的标配。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一定义的狭隘。叛逆只是青春众多面貌中的一种,它无法涵盖那些在学业上默默耕耘、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在社会上积极奉献的人的青春。如果将青春定义为叛逆,那无疑是忽视了这些以不同方式绽放青春光彩的人。

再来看另一个定义——青春是不懈奋斗的。这一观点更加积极向上,年轻人在美好的年华里拼搏向上,实现自我价值,多么美好呀!然而,奋斗同样也只是青春的一部分。青春不仅是努力拼搏学业、事业的时刻,更是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可能会经历迷茫、困惑,也可能会想要享受悠闲、宁静。这些经历同样是青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将青春定义为奋斗,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那些热衷于定义青春的“过来人”,往往自相矛盾而不自知。他们一边认为青年要奋斗,要好好学习,但当青年真的按照这一路径努力时,又会被批评“缺乏个性”“只会读书”。他们鼓励青年勇敢尝试,可一旦失败,又会给青年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这恰恰说明青春的标准从来不是统一的,那些定义青春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青春。更何况,如果青春可以被定义,那是否说明拥有青春的人的思想也可以被定义?那又怎么会有创新和突破,会有思维的差异和多样性?

其实,青春是一段复杂的经历,它包含了成长中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探索与迷茫。每一个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每一种诠释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因此,青春不需要定义,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变数与可能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年轻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探索自己的兴趣、塑造自己的人格。他们可能会犯错,可能会跌倒,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个定义,而在于年轻人是否有机会去尝试、去体验、去成长。

因此,让我们摒弃那些对青春的“刻板印象”吧!让青春回归其本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将是独一无二、值得铭记的。

【江苏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点评

作文开篇明义,点明“青春根本就不需要定义”。接着将两种定义青春的主流观点相互解构——若青春是叛逆的,孝顺父母是不是青春?若青春须奋斗,探索迷茫算不算成长?恰似让两面镜子对照,其理自现。更为精彩的是,作者抓住“过来人”既用定义约束青春,又期待年轻人突破创新的矛盾要求,以矛攻盾,将青春可以被定义的观点推向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