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考古与文物保护
作者: 孙超热点聚焦
2025年1月27日,“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在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展陈精品文物120余件,全面展示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物保护技术,并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真实地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纵深剖析
1.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焕发新生
在文物保护领域,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高精度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文物工作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记录文物的三维形态,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扎实的科学依据。
2.科技引领,考古研究更加精准
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科技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通过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考古工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遗迹现象,极大地提升了考古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3.科技运用,文物展示焕发新光彩
在文物展示方面,科技让文物“活”了起来。借助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文物展示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华丽转身。观众可以通过互动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4.科技助力,文物价值研究深入透彻
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价值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电子显微镜的精细观察、高光谱扫描的全面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文物的内在信息和制作工艺。
素材积累
科技赋能全链条,三星堆文物如何“开口说话”
三星堆研究院着力科技与考古融合。
发掘环节,高科技工具大显身手,恒温恒湿多功能考古方舱、载人“悬空”发掘的考古集成平台、前置在发掘现场的各类实验室。
修复环节,人工智能助力拼接。三星堆考古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碎片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
展陈环节,科技让参观的游客“跨越时空”。在博物馆内,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走到特定文物面前即可触发特定的数字场景,游客可以体验到以文物为主题的古蜀国生活场景。
◆解读
三星堆研究院在挖掘、修复、展览等各个链条都有科技的助力。通过这些新技术让文物“开口”,不仅重现了历史的辉煌,也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科技赋能中国千年文物活起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构建三维坐标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土样进行电化学检测分析等科技手段,让人们得以对仰韶先民们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从事农耕、养殖、狩猎、制陶等生产生活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河南二里头遗址,通过综合运用地貌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复原赫赫夏都的山川风貌;明长城附燧遗址,运用低空遥感技术建立的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了明长城横亘万里的历史场景。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输入代码点击“运行”,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的数字摹本、数字拓片等,便开始快速进行自动缀合。
走进殷墟博物馆,在甲骨展厅不仅展出16片实体甲骨,游客还可以触摸硕大的数字屏幕进行有趣的互动;不断更新的“数字敦煌”让茫茫大漠中石窟内的珍贵文物“飞”向世界各地。
◆解读
科技不仅让考古发掘更加精准高效,更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与此同时,“数字文博”也迈向了新阶段,对面向公众的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展示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鲜活。
多方观点
以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
◎冯天禹
科技打开历史的记忆。借助科技之力,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揭开神秘面纱,与我们展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中提取的陶器、瓷器,部分带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底款,它们是历史的碎片,是沉淀的时光,折射着当时人们的日用常行,勾勒出数百年前的社会风貌。
科技持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借助技术手段能不断深化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从利用碳十四测年,为开展各个文化、类型、遗址的比较研究确立统一的“时间标尺”,到应用古DNA研究,全面认识古代人群的迁徙过程、当时的社会形态,再到通过有机残留物分析,了解先民们对生物的加工、利用水平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用好科技手段,能让那些或被厚土、或被海水埋藏千百年的文明遗存重见天日、重新“说话”、重焕光彩。
科技打破观众欣赏门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文博领域。比如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发全真互联元宇宙体验项目,观众能够凭借数字形象“进入”明代大报恩寺一探究竟。现代科技让历史场景跨越时空得以生动呈现,参观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的价值,感受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24日)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王春法
对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采集,方便将来进一步利用。这在数字化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化采集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以非接触方式记录文物的空间形态、材质纹理和色彩等信息,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解决传统文物保护中物理损耗与信息缺失的难题。文物数据采集不仅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标准化、可共享的素材,还打破了文物展示的时空限制,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式创作,重构了文物与公众的关系,实现了文化遗产“社会生命”的延续。
(摘编自《浙江日报》202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