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古代散文
作者: 王琴导 语
古代散文,如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然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常使读者望而却步。本文将探寻解读古代散文的奥秘,通过系统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跨越语言障碍,从而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文学殿堂的大门,感受古人的思想精华和审美情趣,领略其中的无尽魅力。
内容讲解
一、知人论世,回到历史现场
古代散文如一条幽邃的时空回廊,唯有循着历史辙痕叩问,方能触摸其深处的思想感情。作者笔端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士人的精神图谱与时代的裂变回声。读司马迁,当见宫刑之痛与史家孤愤;品苏轼,须感乌台诗案后他的超然与苍凉。桐城派之雅洁、公安派之性灵……皆需在政教礼法、士林风骨中寻其根柢。我们解读古代散文时,唯有将文本置于历史经纬,以“知人论世”为舟楫,溯流而上,方能在沉郁顿挫处见风骨、明快疏朗中悟天机。我们这样做,非简单的文字解码,而是一场与古人魂魄相照的文明对话。
二、解构意象,由意观心悟情
古代散文的意象如千年琥珀,封存着文人的心绪密码。孤鸿掠影不单写景,亦谪臣的飘零喟叹;明月盈窗岂止状物,乃游子的永夜愁思。解构古代散文的意象需如庖丁解牛,剖开梅兰竹菊的符号外衣,在“寒潭鹤影”里照见庄周梦蝶的哲思,于“孤舟蓑笠”中触摸柳宗元的孤绝心魂。意象乃作者思想感情之镜,唯有以意逆志,方能穿越文字,与作者共鸣。我们通过意象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实为古今魂魄相契的幽径。
三、言语音韵,讽诵余韵悠长
文言如琴声,字字皆有音色。读《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八字平仄相生,顿挫成调;诵《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长句如江流奔涌,气韵相贯。古代散文的讽诵并不只是发声,乃是以喉舌摹写文脉,以气息呼应文势。姚鼐说:“声与气通。”古代散文,字句铿锵处见胸襟跌宕,音韵绵邈处藏情思幽邃,讽之诵之,唇齿间自生金石振玉之妙,方悟文言非目治之学,实乃耳得之艺、心会之道。
古代散文的鉴赏,实为三重境界的叠印交融。知人论世如青铜镜鉴,照见历史褶皱中的文心震颤;解构意象似玉壶冰心,析出物象背后的精神结晶;言语音韵若焦尾琴弦,在唇齿振颤间唤醒沉睡的韵律密码。三者交织成网,既需考据家的严谨钩沉,又需诗人的灵心慧眼,更需乐师的通感妙悟。当我们将史笔的冷峻、诗眼的澄明、乐耳的敏锐熔铸一炉,这般古今对读,不但解锁了文言密码,更架起跨越千年的精神虹桥——让当代读者得以循着文字的肌理,在历史回响与审美观照中,完成对中华文脉的深情叩击与传承。
阅读链接
【选段1】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选自杨恽《报孙会宗书》)
【赏析】
当时杨恽因“语人曰:‘县官实然。’”被人告发而获罪,免为庶人。《汉书·杨恽传》记载杨恽丢失爵位后居家,以财自娱。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给杨恽写信劝诫。杨恽内心怀不服,写了这封回书。在信中,他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的规劝,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我们必须结合这番遭遇以及文中所写“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才能更深地理解杨恽的情感,当时的他并非真正消沉,而是心有不甘和愤恨,却又无可奈何。
【选段2】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解构西湖春日的各种意象,来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桃花“红雾”“粉汗为雨”之喻,实非状景,乃寓文人雅趣与市井俗赏之辩。再比如“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将自然物象花、柳、山、水人格化为知己,月下观景实为观照本心。我们通过解构意象可知,“待月”非待时辰,乃待世尘散尽后的精神澄明,冷红碧绿间自有性灵独往的幽怀。这般由意象肌理直抵作者文心的读法,恰是鉴赏古代散文的锁钥。
【选段3】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赏析】
《秋声赋》以音韵造境,摹写秋声如闻其籁。开篇“初淅沥以萧飒”连用双声叠韵,“淅沥”状雨丝之细,“萧飒”拟风叶之响,齿音相激若寒蝉切切。继而四字词语如浪叠潮涌,唇音爆破之势暗合秋涛骤起。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平仄交替作金石铿锵,字字皆生锋棱。欧阳修更以句法参差拟秋声跌宕:短句“如波涛夜惊”戛然而止,长句“衔枚疾走,不闻号令”绵延铺展,恰似秋风骤聚骤散。虚字“噫嘻悲哉”处,喉音震颤如咽寒露,将肃杀之气凝成声腔颤动,令文辞音义浑融,秋声遂成天地之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