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项文献遗产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正式将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和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此次世界记忆名录“上新”的项目之一。编钟是独属于中国的打击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有着多个之最,比如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等,但鲜有人知的是,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另一个“身份”——打击乐的音乐教科书。
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总计499通。这些跨越一千多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珍贵石刻历史文献,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是独特的研究中国佛教史、武术史和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是一块刻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的石碑。1911年,英国工程师在斯里兰卡西南海岸加勒市的涵洞中发现了它。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鉴定,这座石碑碑文镌刻于1409年2月15日,是郑和下西洋期间所立的一块石碑,其碑身的文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见证。《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如今保存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4月18日)
◆素材解读
我国一直致力于文物挖掘和保护工作,守护文明根脉与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经济发展与文旅融合,维护国家利益与文明安全。
上一篇:
如何解读古代散文
下一篇: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