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分析

作者: 欧玉莲

话题导入

辩证分析就如同精准的导航仪,指引着我们透过现象直击本质。它要求我们以全面、联系且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既不片面偏激,也不静止孤立。唯有掌握辩证分析的方法,储备多元视角,才能在写作中挖掘出深刻内涵,为文章构建起坚实有力的逻辑架构,使作品经得起时间与思考的双重检验。

范本呈现

何以“无中生有”(节选)

◎崔 妍

有次在浙江桐乡采访,听闻这里濮院羊毛衫出名,占有全国约70%的批发份额,市场成交额多年保持千亿元级规模,却不产羊毛,心中讶异。

近期,又看到一则消息:全球最高模量的玻璃纤维配方,模量突破100吉帕,进入技术“无人区”,使风力叶片直径长度可突破200米大关。这一自主研发配方的所有者中国巨石,也来自桐乡。桐乡玻璃纤维产值已超百亿元,并引领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千亿元。再查,桐乡也不盛产石材,讶异变疑惑。

看似并无资源禀赋,却善“无中生有”,桐乡产业布局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市场嗅觉灵敏,善于“捕风”。改革开放东风“吹”来新潮流、新装备,濮院商户敏锐发现机织毛衣代替“打毛衣”的可能,顺应并满足羊毛衫的市场需求。装备轻量化,能源清洁化,通信产业提升信号穿透性,中国制造向高端进军,玻璃纤维是重要材料。中国巨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跃居行业前列。

“无”的是资源,“有”的是视野。善于在发展大局里找定位,敢于在时代潮流中抓机遇,“无中生有”的另一面就是“敢为人先”。

桐乡真的是“无中生有”吗?也不尽然。没有资源禀赋,却有区位优势。桐乡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与上海、杭州、苏州形成1小时交通经济圈。既享信息之畅,又有交通之便,积极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自然更易于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资源外溢。这也带来启示:并无一地是“一无所有”,潜力往往在不太明显的“有”中蛰伏。善于跳出一隅算家底、融入大局想方法,思路更开阔,才能以“有”育“无”。

“无”与“有”也不是“不变量”。“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密切配合、协同发力,能够“无中生有”“有中生优”。

通过“飞地抱团”“村村抱团”模式,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建设直播基地,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濮院羊毛衫市场2024年成交额保持高位……看濮院的羊毛衫产业,从家庭作坊到“马路市场”、集散中心,再到时尚古镇、临空产业园,产业体量由小到大,产业链由短变长,离不开当地政府做规划、优环境、整合各方资源。

这就好比手中握牌,形成的组合越多、打法越多,胜算越大。而牌怎么组、怎么打,离不开“手”的主动作为。“有形之手”着眼高远、运筹帷幄,整合资源、催生变量,“无”就可能生“有”,更能进一步沉淀出“优”。

立足所有、面向所需、修炼所能,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入局”,以增强产业链优势“布局”,方能写出“无中生有”的神来之笔,创造“绝无仅有”的奇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16日)

优秀习作

于迷路时突围

◎张诺涵

白云苍狗,日新月异。于忙忙碌碌奔跑中,我们总会迷路,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该如何于迷雾中突围,寻康庄大道?答曰:以一以贯之的精神笃行不怠,不盲目选择;以明辨是非的慧眼拨开云层,终得朗朗明月,觅得脚下路。

观当下,这是最好的时代,人们可以各尽所长,登上舞台,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同时,这又是最坏的时代,世界纷争不断,GhatGPT的强大算力使人们陷入迷茫。国与国之间正确相处之路在何方?人工智能与人类和谐共存之路又在何方?人与人之间共同发展之途何时才能出现?困于迷雾之中,我们应像林清玄所说的那样:“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

没有路时,我们应当以铺石开大道、筚路启山林的决心,于无路处“柳暗花明”,凭借深情的眷恋,定会觅得属于我们的康庄大道。

山中女孩们在大山里仰望明月时,“燃灯校长”的出现为迷路的她们找到了蜕变的道路——用读书改变命运;奥运赛场上,当无法突破起跑慢的魔咒时,“亚洲飞人”改变起跑脚的想法为其取得9.83秒这一震惊世界的成绩助力。太多迷路的人,误以为穷途末路,无路可走,实则路就在脚下,唯有那些勇于改变、勇于寻找的人,才能拔开迷雾现明月。

路多了,我们应当深思熟虑,敢于选择,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笃行不怠,一以贯之方见明月。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有志之人不会被纵横交错的道路蒙蔽双眼,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去何方。当中国国门被列强的枪炮轰开时,当全盘西化还是“打倒孔家店”的言论不绝于耳时,中国有识之士于万千条路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次又一次开展革命并证实了其正确性。由是观之,在岔路口迷失方向时,不应盲目选择,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标杆,明辨思之,才能刈获正确的发展之道。

其实,所谓“迷路”不过是自身因视野受限、志向不坚定,被外界诱惑造成的,世上没有真正迷路的,有的或许只是不愿改变,被世俗裹挟的“摆烂”。因此,于迷路时勇敢突围便是破此处囹圄、明人生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身后,而在我们身前。”青年,请于迷路时勇敢突围,奏响时代强音,诗酒趁年华!

【湖北松滋市第一中学高一(1)班】

众说纷纭

周智娴:两篇文章都展现了辩证分析的魅力。《何以“无中生有”》这篇文章从桐乡无资源却有产业的现象切入,紧扣“无”与“有”的辩证关系,既看到表面的“无”,又挖掘深层的“有”,如区位优势、主动作为等,体现了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这种对立统一的分析,让观点更具说服力。

朱灿阳:张诺涵同学的习作则围绕“迷路”展开辩证思考,既分析“无路”时的突破方法,又探讨“路多”时的选择策略,最后点明“迷路”本质是主观局限,而非客观绝境。这种联系、发展的视角,让作文逻辑层层递进,避免了片面化。

刘中奇:辩证分析的关键就是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何以“无中生有”》这篇文章中“无中生有”并非真的“无”,而是善于转化“潜在之有”;张诺涵《于迷路时突围》也没有将“迷路”简单定义为坏事,而是视为突破自我的契机。

技法点睛

1.对立统一中见本质

事物往往包含矛盾的两面,如“无”与“有”“没有”与“多”。写作时需挖掘矛盾双方的依存关系和转化条件,避免孤立看待问题。如《何以“无中生有”》分析桐乡产业时,既看到资源之“无”,又发现视野、区位之“有”,揭示“无中生有”的内在逻辑。

2.联系发展中拓视野

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关注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及发展变化。如张诺涵的作文讨论“迷路”时,结合时代背景、个人选择与主观能动性,指出“迷路”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而非永恒困境。

3.矛盾转化中寻规律

辩证分析的核心是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如《何以“无中生有”》提到的“主动作为”正是促使“无”向“有”转化的关键。写作时我们可通过具体案例,揭示矛盾转化的普遍规律,增强作文深度。

上一篇: 守护文化
下一篇: 星辰大海,有我光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