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看客

作者: 莫言

多年来我脑子里没有厨房的概念。当兵前在农村,做饭是母亲的事,与小孩子无关;即便是农村的大男人,几乎也没有下厨房做饭的,如果大男人下厨房做饭,会让人瞧不起。严格说起来,农村也没有厨房,一进门就是堂屋,屋里垒着两个大灶,安着两口巨大的铁锅,完全可以把小孩子放进去洗澡。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大锅?那是因为锅里不但要煮人吃的饭,还要煮猪吃的食,而且农村人的饭量比较城里人要大得多,食物又粗糙,锅小了是不行的。

堂屋的一角,是堆放柴草的地方,我们管那里叫草旮旯,天气寒冷时,猪就钻到那里睡觉。在我当兵以前,母亲要往锅里贴饼子时,经常让我帮她烧火,烟熏火燎,灰土飞扬,农村的厨房可不是个好玩的地方。我不愿帮母亲烧火,但很愿看母亲收拾鱼。那时吃鱼的机会很少,一年也就是那么三两次。每逢母亲收拾鱼,我就蹲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问,还忍不住伸手,母亲就训斥我:“腥乎乎的,动什么?”

当兵之后,连队里有大伙房,里边安的锅更大,不但小孩子可以进去洗澡,大人进去洗也没有问题。星期天,我经常到伙房里去帮厨,体验大锅里炒菜的滋味。那把炒菜的锅铲差不多就是一把挖地的铁锹,打起仗来完全可以当作武器。用那样的大锅铲翻动着满锅的大白菜,那感觉真是妙极了。大锅里炒出来的菜,味道格外的好,无论多么高明的厨师也难做出军队里的大锅菜的味道。我吃了将近二十年这样的大锅菜,感觉着已经吃得很烦,但脱离军队几年之后,又有些怀念。

我四十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家的厨房。厨房是妻子的地盘,我轻易不进去,进去反而添乱。但只要是她收拾鱼的时候,无论多么忙,我也要进去看看。当然是她收拾海鱼时,收拾淡水鱼我是不看的,淡水鱼太腥,而且多半活着。海里的鱼能让我想起少年时期,想起许多的往事。青鱼来了时,应该是残冬初春时节,母亲说,看青鱼新鲜不新鲜,主要看它们的眼睛,如果它们的眼睛红得沁血,说明很新鲜,如果眼睛不红了,就说明不新鲜了。前面我说过,我们一年里吃不到几次鱼,我每次看母亲收拾鱼就听母亲给我讲关于鱼的知识。她说的也是她的童年记忆。那时好像鱼很多。四月里,新鲜带鱼上市,母亲说,你姥姥家门前那条大街上一片银白,全是鱼,那些带鱼又宽又厚,放到锅里一煎,冒油。现在,这些带鱼,瘦得像高粱叶子,它们也配叫带鱼?还有什么大黄花鱼、小黄花鱼、偏口鱼、披毛鱼,那时的鱼真多啊,价钱也便宜,现在,鱼都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我到厨房里看妻子收拾鱼,其实是借这个类似的场景回忆童年,回忆母亲的回忆,这就如同打通了一条时间的隧道,我一下子就回到了母亲的童年时代甚至更早,那时候,高密东北乡的鱼市上,一片银光闪烁,那是新鲜的海鱼在闪光。

(选自《会唱歌的墙》,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文笔细腻、生动形象且耐人寻味的回忆性散文。起笔交代民风民俗,表现了物质匮乏时期乡村的淳朴与落后;接着叙写“我”过往不同时期三段在厨房充当看客的经历。儿时,看母亲剖鱼,“我”边看边问,充满对知识的渴求;部队时,“我”主动去厨房帮忙做事,这是对理想信念的向往,一种感恩与念旧;40岁有了自己的厨房后,“我”喜欢看妻子收拾鱼,是借此回忆童年和母亲。由“鱼”串起两代人对往事的回忆,使文章有内涵、有深度,同时饱含着对朴实、安宁、美好、幸福的家乡生活的怀念。最后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厨房是时光的隧道、记忆的闸门,任岁月更迭,乡情依旧,美好依旧。

◆技法借鉴

1.写好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本文“每逢母亲收拾鱼,我就蹲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问,还忍不住伸手,母亲就训斥我”的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我”年幼时对厨房、对剖鱼的好奇,颇为生动形象。

2.抓住人物内在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特质,这个特质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捕捉。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在写作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本文的“我”表现出生活在乡村的质朴重情、乐观积极的特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精心选用典型事例。人与事是分不开的。在写作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同时注意叙述的详略。本文精心选择了“我”过往不同时期三段在厨房充当看客的经历,不蔓不枝,中心突出。

4.充分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一些不易被人注意却又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生动细致,会产生感染人心的力量。

5.适当进行侧面烘托。刻画人物,除了可以直接描写其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外,还可以用侧面烘托的方式,例如周围环境对人物的烘托、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烘托。本文第一、二自然段就为主人公的登场设置了较为典型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人物的性格发展作好了铺垫。

上一篇: 观点深刻
下一篇: 葱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