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形象、情感角度欣赏作品

作者: 张国勇

入乎其内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类别,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思想价值。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它们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我们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去鉴赏这些作品的美学价值、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

一、品析语言,体味文辞之美

本单元的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沁园春·长沙》精于锤炼字词,语言凝练含蓄,且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红烛》借用平凡的红烛表达内心炽热情感和献身精神,语言生动形象,以反复句、对偶句、长短句交错等形式增强韵律感,同时以口语化的句子让诗歌通俗易懂。《百合花》语言清淡质朴,本色美丽而富有诗意,虽然以战争为背景,却重点抒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朦胧的爱情,显得含蓄优美、真实亲切。

二、触摸形象,感知人性光辉

文学作品重视形象的塑造,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诗歌也有抒情主人公,同时在意象的选取上精益求精。《百合花》中以寓意深刻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开掘人物性格,以针脚细密的心理刻画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蕴藏着人情美和人性美。《哦,香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真羞赧却敢于追寻梦想的香雪形象,那附丽生命的原始美德不禁让人拊掌、赞叹、激赏。

三、深悟情感,发掘思想魅力

文学作品贵在以情动人,借助深沉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打动人心、摇曳灵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取了饱含象征义的雄奇壮阔的意象,以大开大合的笔法,赞美和讴歌了勇敢勃发、积极创造的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五四时期人民的磅礴激情和创造伟力。《致云雀》生动地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出乎其外

青春是一首

永不言败的歌

青春是一条

永不停息的河流

青春是一本

读不厌的书

青春是一杯

品不尽的茶

青春是一座

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

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

青春是一座

知识的宝塔

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

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

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青春是一朵

含苞欲放的花蕾

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我用一颗热情奔放的

青春之心

送给自己一份青春礼物

那就是青春之诗

(选自郭沫若《青春之诗》,有删改)

◆赏析

郭沫若的《青春之诗》创作于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诗作以礼赞青春为主题,以生动形象、热情洋溢的语言讴歌美好的青春。诗作将青春比作歌曲、河流、书籍、茶、高峰、宝塔、大树、花蕾,表现了青春永不言败、绵延不尽、含蓄隽永的独特魅力。同时将青年的成长与民族的觉醒、崛起联系起来,具有强大的鼓舞性和号召力,唤醒了青年沉睡的心灵,激发和引领五四青年挥洒青春、扛起重任、报效家国。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麦子(节选)

◎红 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周围的树也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老头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那女子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待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我们是簸箕命。”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选自《金色的阿尔泰》,有删改)

1.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答:

2.赏析文章第二段的语言之美。

答:

3.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写道:“在任何文化阶段中,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请结合以上文字,谈谈对文中老婆婆形象的理解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