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家世界,弘扬科学家精神

作者: 程斌波

热点聚焦

2024年5月30日,正值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期举办首展系列活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纵深剖析

1.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一部全方位的新中国科学史

截至2023年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采集到科学家实物原件资料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32万余件、音视频资料100万余分钟,出版科学家传记和口述自传160余册。这些资料和物品把新中国在重大科技项目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等展示在世人面前,是一部全方位的新中国科学史。

2.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一部鲜活的科学家的精神史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示了科学家们在为科研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醉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这些精神构筑成了一部鲜活的新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史。

3.续写家国情怀,科技闪耀未来

新中国科学家们如星辰般照亮人民前行之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让我们致敬科学家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续写家国情怀,让科技之光照耀人类前行之路。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与突破

2023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神舟系列飞天、“嫦娥”奔月到北斗指路、高铁飞驰,工程科技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擦亮了中国制造“国家名片”;从国产大飞机、大型邮轮到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工程科技助推产业创新,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从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到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工程科技创新红利持续释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项项重大工程、历史性工程、民生工程,彰显出新时代我国工程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解读: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素材积累2: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续写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毅然归国,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作为新中国首批回国的留学生,华罗庚曾给出四个“我们应当回去”的理由: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留学生,叶培建也曾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留在国外。从“建设满目疮痍的祖国”到“投身高速发展的祖国”,正是这一代代心怀家国情怀、不畏艰辛、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尊重科学、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作风,用科技成果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解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家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成就,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多方观点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

◎鲁 珊

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关键时期的今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迫切需要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家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回应人民期待,推动国家向科技强国迈进。

回顾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史,最重的底色是科技报国、科技为民的爱国情怀。“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这是一位雷达专家的心声;“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这是一代代科学家的自我期许、使命担当。

科学家精神有丰富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第一要义,是灵魂。科技工作者从事何种研究,有“小我”的兴趣使然,更多来自“大我”的使命驱动。袁隆平院士年轻时眼见饿殍而痛心,把“解决吃饭问题”当作终身追求;“稀土之父”徐光宪,因为国家需要5次改变研究方向。科技工作是艰苦的跋涉,有时会板凳一坐十年冷,有时会隐姓埋名数十年,有时会上下彷徨苦苦追索,这些孤独、艰苦甚至清冷的过程,背后支撑的正是强大的精神、火热的灵魂。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两个“自”字,饱含国家和人民的期待,饱含时代召唤和崇高使命,也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大展身手、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摘编自《长江日报》2024年5月30日)

播撒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杨 雪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这是全国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举办以来首次在主题中鲜明点出“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阶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肩负起时代使命,勇攀高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树起一座座科技创新丰碑,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一辈科学家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这是科学家精神活的灵魂。踏上新征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取得新的科学成就,离不开这种精神的支撑。

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特别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国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要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更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使其成为科学技术人才后备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这给新时代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不断探索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流行的叙事语言,借助贴近群众生活的传播渠道,讲好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科学家故事。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4年6月3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