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想象

作者: 李国贵

话题导入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时常用的表达技巧。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写作时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作文。

范本呈现

榕树的美髯(节选)

◎秦 牧

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

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但是如果各个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

榕树的树子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淡红带紫。谁想得到,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榕树躯干雄伟,绿叶参天,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够纵深发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极深和极远的地方。

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够成长。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

有时在榕树下乘凉,我就不禁想象:榕树真像那种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他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一流的人物,仿佛他什么时候都在掀髯微笑,像一个旷达的长者那样告诉在他身旁乘凉的小孩:“根是最重要的!你有了越多的根,你就可以吸收到越多的营养。你的根扎得越深,你和培育你的土地关系越密切,你就越有力量了。一株真正坚强屹立着的树是不怕烈日、风暴、旱患、水涝的。你瞧我,我抚育后代的成长,不怕他们掩盖了我,我具有这样的胸怀,任何从我的身体分出去而成长起来的小榕树,也都维护了我,壮大了我。”

每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起码有两三百岁的年龄吧,想起它们经历的沧桑,想起它们倔强的生命,想起它们亲历了中国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巨变,真不禁使人对于榕树感到深深的敬爱。

(选自《秦牧散文选》,有删改)

优秀

习作

清明的雨

◎牛文珊

清明的雨,淅淅沥沥。天地间一片灰暗,这雨映衬着墨色的云层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总爱下雨。关于清明,有一个凄切的传说。晋公子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汤救活他。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他即位后,介子推隐居绵山,不接受封赏。有人提议,放火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自愿被烧死,装殓时人们发现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所以,清明的雨,是否为浇灭那场山火?

依照惯例,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去给奶奶扫墓。村里的集体墓园在郊外,四周十分冷清,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来扫墓的人不少,但并不嘈杂。没有人喧哗,都屏息静气,生怕搅动墓园寂静的空气。清明时节这么湿润,却没有一块儿青苔爬上汉白玉般的石板。墓园年代久远,那些墓碑被前来凭吊的人自发地擦得发亮。

奶奶坟头的青草,已经长得很高。坟头屹立着一棵柳树,奇崛、婆娑。那低垂的柳条,千丝万缕,随风摆动,如同绿色的薄纱,和青草铺成的绿毯一起,构成了视野内最鲜亮的颜色。我们在奶奶坟前的一小块空地上点燃了叠好的元宝和买来的纸钱,然后所有人排着队,轮流在草地上跪叩三次。小孩儿也被这种庄严的气氛感染,不再嚷着要吃祭品,学着大人的样子,乖乖地行礼磕头。雨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和头发,这雨,仿佛是世人思念亲人的泪水……

清明节,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铭记历史,祭奠亲人,让人思考生与死的意义,让人看到生命的延续。仰望天空,又怎知密密地落在脸上的雨丝里有没有亡灵的消息?清明的雨水,汇成历史的长河,在这河里,怀念成了美丽的涟漪。

追思与致敬、感恩与铭记,清明时节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我们头顶同一片天空,淋着同一场雨,我们接受这雨的滋润,沉淀着最深的离别之情。

清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清明,风清景明,这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日子。清明的雨,是有温度的雨,仿佛在慰藉人心。清明的雨,是有声音的雨,仿佛在诉说故事。清明的雨,给人灵魂的洗礼,激起内心的真、善、美。

【海南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众说纷纭

李欣怡:《榕树的美髯》和《清明的雨》两篇文章既写所见,又写所想,借助联想和想象,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写作范围,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变得丰富多彩。

符静茹:《榕树的美髯》一开始说“松树与志士”是精神相似,“芭蕉与美人”是形体相似,“槐树之类的大树与将军”是气魄相似,“老榕树与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是形体、经历和生命力相似,这些都是由物到人的联想。

陈大川:《清明的雨》中也有联想,由垂柳联想到薄纱、由雨水联想到泪水是相似联想,由清明节联想到传说故事是相关联想。因此,联想都是由触发物引起的。

杨龙:除了联想,这两篇文章也运用了想象。《榕树的美髯》最后一段,作者把榕树人格化,像一个旷达的长者在与身旁的“小孩”说话。《清明的雨》中,“浇灭那场山火”“亡灵的消息”也是想象。通过想象,虚实相生,使描写富有情趣,使内容别开生面,使文章生动活泼。

韦芳:我还发现,虽然联想和想象有区别,但是这两者往往相伴相生,如《清明的雨》中,由清明节联想到有关清明的传说,进一步想象雨是否浇灭山火。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延伸。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写作中一般要综合运用。

技法

点睛

联想和想象,可以给写作的灵感插上飞翔的翅膀。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呢?

1.知晓分类,明晰思路

根据触发物与联想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三大类。联想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可以由物到人、由因到果、由正到反等。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想象的情景能满足情感的需要。写作时知其分类,联想就有了源头,想象就有了路径。

2.懂得方法,灵活运用

联想一定要有触发物,根据触发物的特点,从相似、相关、相反三个方向去联想。想象,一定是突破常规,可以跨越时空,挣脱现实的束缚,让时光倒流到过去或超前到未来,让自身随意在天空飞翔或在水里游走;可以角色置换,假想你变成了某人或物;可以借助梦幻,虚拟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可以虚构故事,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等。联想和想象很多时候是结伴而行的,关键在于“敢想”“会想”。懂得这些方法,我们便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3.表情达意,符合逻辑

联想和想象,是为抒发感情、突出主题服务的。联想要自然贴切,联想到的事物与原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符合事物本身特征。想象要合情合理,有现实基础,符合生活的逻辑;让读者感觉到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这里的真实,指艺术的真实,其核心是说真相、抒真情、含真知。

上一篇: 立意深刻,展现思考
下一篇: 追求梦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