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治沙人》新闻推荐书
作者: 陈俊钦《鄱阳湖畔治沙人》是“逐梦·情系绿水青山”系列报道中的一篇通讯。该通讯讲述了江西都昌县多宝乡两代人三十多年治沙的故事,重现了鄱阳湖畔一千五百多亩沙丘变绿地的“奇迹”。
一、独特的报道角度
该通讯以作者的见闻和鄱阳湖畔治沙人的角度,再现了他们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精准选择治沙植物,坚持不懈地种树、巡山、防火、抗旱,与偷砍偷伐作斗争的奋斗历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风沙被驯服,绿色被创造,当地的环境越来越美,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二、灵活多变的结构布局
该通讯使用倒叙手法,开头讲述作者如今乘车,观赏到鄱阳湖畔的美丽景色。再在第二节记述高少平等治沙人三十多年来的治沙经历;同时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在景色描写中穿插治沙人对过去的描述。这种倒叙手法与写景与叙事的结合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层次分明。
三、细节中彰显新闻价值
该通讯选取了典型而有代表的人物事件,抓住个体的细节来呈现群体的精神价值。高少平坚守沙山三十八年,由不适到适应,倾心倾力,用专业知识不断尝试、探索,终于选出了适合沙丘种植的“常住居民”;黄曦勇是多宝乡水土保持服务所前任负责人,终身奉献治沙工作,积极乐观;龚旺初不畏艰苦条件,积极面对,淳朴而老练;赵柏九为整治偷砍偷伐而痛失门牙、右腿落下残疾;李爱民诚心劝说偷伐农民,取得巨大成效。这两代治沙人身处恶劣环境,迎难而上,用乐观与智慧勇斗风沙,用青春和汗水献身沙地治理,令人动容。该通讯通过宣扬鄱阳湖畔治沙人的事迹,让更多人欣赏和敬佩像他们一样全心全意、心怀天下的劳动者们,让越来越多的人“情系绿水青山”,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四、真实、生动的新闻语言
新闻通讯的语言首先要真实、客观,该通讯就做到了这点。“1985年初冬”“2022年10月”“沙港郭村、绍兴湾李村、垄子埂”等时间、地点、具体人名以及人物对话,使通讯内容更加真实,更有信服力。
新闻的语言其次要有可读性。在文章开头作者首次进入鄱阳湖畔的多宝乡时,“汽车像风浪中的船只,颠簸于坑坑洼洼的山路”,生动地表现了多宝乡山路崎岖,尤其是“颠簸”一词,既富有动感,又富有画面感。文章还运用民谣“风沙弥漫不见天,万亩荒沙无人烟。西边流沙塞河道,东边风沙吞良田”,侧面渲染出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劣,从而与文章开头“浩渺的烟波紧紧环抱着这片热土,境内聚集着二十余万只候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多年治沙的成效和治沙人的不易与艰辛。
一个动人的治沙故事,一群坚持不懈的治沙人物,一次有价值的治沙走访,构成了一篇优秀的逐梦新闻——《鄱阳湖畔治沙人》。
【浙江春晖中学高一(1)班】
◆点评
这篇新闻推荐书内容详实,从报道角度、结构布局、新闻价值和报道语言四大角度逐一有序地进行了推荐,逻辑清晰,角度分明。全文侧重推荐了该新闻抓住典型事件中的典型细节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紧扣了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引用新闻内容裁剪得当,评析相关亮点切中肯綮,不失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