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作者: 张蓉 沈茜

【主题阐释】

唯匠心以致远。肇端于手工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深厚意蕴。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在拼搏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帅坤:掘进路上是拳拳匠心

一个黑色行李箱、几套备用衣物,这些是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项目组长张帅坤的办公室“标配”。2023年,张帅坤有200多天待在全国各地的工地上,钻进阴暗潮湿的施工隧道里,跟踪分析施工难点。张帅坤说他的设计“养分”来源于“地下”,话虽如此,可是地下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远非普通人可以想象、承受。地下隧道空气不流通,施工现场温度最高可达40多度,盾构司机需时刻紧盯仪器参数,每天工作时长达12小时……可也是这些“地下”经历,让他几乎摸透盾构机的数万个零部件。

十余年来,张帅坤克服重重困难、不断钻研精进,带领团队研制了百余台套盾构机,突破重重技术封锁,实现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出口、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高铁修到百米海底,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成功穿越多条断裂地质带;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在北京市通州区地下30多米处深掘,地表沉降精准控制在毫米级……

目前,张帅坤和团队已研制大直径盾构机近200台,国内市场占比达40%左右,研发的盾构机还出口意大利、印度、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素材解读

时代大潮,长风浩荡,爝火不息,初心与巧工于此赓续。于张帅坤而言,初心是他微信头像留白处所说“埋头潜行,惊艳岁月”,巧工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扎根一线、踏实苦干背后的精进与突破。初心如磐,巧工不辍,二者凝结成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工匠精神”。

彭祥华:不畏艰险是工匠精神的真情诠释

川藏铁路,是承载了几代人梦想的天路,也是修建难度通天的铁路。建设者面临着诸多世界级难题,尤其是拉萨到林芝段为地质条件最复杂的东噶山隧道。这里的山体属于炭质千枚岩和石英粉砂岩构造,岩体遇水即膨胀、软化,地质条件决定了这里的隧道建设者必须拥有顶尖的工程施工水平。

中铁二局二公司的高级技师彭祥华从事隧道爆破工作23年,在极度松软的岩层上实施精准爆破是他的绝活,炸药分装、炮孔间距和深度,以及起爆时差都控制得十分精确。

但就算人类的计算测量可以规避误差,自然的力量却是无法预计的。在一次精准爆破后,山体内蓄水大量涌流出来,隧道崩塌的可能性极大。多方紧急讨论后,现场一致通过彭祥华提出的“再爆一炮”方案,并认为是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案。

第二次的爆破轰鸣很快响起,烟雾灰尘涌出隧道,隧道爆破中最危险的现场排险工作随之而来,爆破作业后,爆破工人需对爆破现场进行深入仔细的隐患排查,检查爆破面危石情况、爆破效果以及排查可能存在的哑炮!

这一次,面对巍峨又神秘的高山,面对种种可能的险情,彭祥华拦住了所有靠近的工友,紧握手中的探照手电,一个人坚定地走进了隧道。浓稠的烟雾中一束手电光线反复闪烁,这是爆破成功的信号!也是开路先锋们最渴望看到的安全信号!

◆素材解读

工匠之勇,犯一人之险,保大业安康。彭祥华23年天天和雷管炸药打交道的爆破经历,饱含常人不易忍受的坚忍辛劳,危险的爆破生涯磨炼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更是面对危险时的超人的胆魄,这就是大国工匠的担当。

李德鑫: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传承

李德鑫出生在具有“木匠之乡”“中国实木家具之都”等美誉的江西南康,从小就开始展现出不凡的动手能力。因为周边“家具”环境的影响,他爱上了家具制作。他愿意花上许多时间,将一块普通的木头变成一件精美的家具艺术品。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年仅22岁的李德鑫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时,除了吃饭和午休时间,他每天的训练从早上8时一直到晚上9时结束。在冲刺期,他还会自己加练。因为家具制作需要保持手感,形成肌肉记忆,所以一天不练就会感到生疏。跟机器、刀具打交道,手上起水泡、擦伤、割伤等都在所难免。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他的左手磨出了两排茧子,右手磨出了三排茧子。当然,他也不负众望,一举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项目的金牌。

谈及未来的计划,李德鑫说:“作为一名教师、家具行业的工匠,要做更好的自己、用心传授学生,更好地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走好技能报国之路,为营造崇尚技能、热爱技能的良好氛围贡献一份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去追梦,并让梦想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工匠追寻的最高理想,也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

◆素材解读

大国工匠,工于形,匠于心。匠心筑梦,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诠释的是一份追求。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青年们的手中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也像先辈一样,执着于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升华的过程。

刘丽:做油田里的创新能手

采油工作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不过在早期的石油开采过程中,诸多难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光杆密封圈的更换上,更是困难重重。当时,更换密封圈需要将螺丝刀深入10厘米的密封圈盒内,再逐一硬扣出密封圈,其操作过程不仅繁琐,而且极为吃力。每一次更换密封圈,都是对时间和耐力的严峻考验,而且长时间的停机会对油田产量造成不小的损失。这道难题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障碍,矗立在采油工作的道路上。

然而,当时未满20岁的采油工刘丽并没有被困难击倒。面对艰辛繁重的采油工作,她没有退缩,而是一直怀揣着解决密封圈更换难题的梦想。经过长达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无数次的尝试,她受到口红内部结构的巧妙设计的启发,最终成功研发出“上下可调式密封圈盒”。这一发明不仅将更换密封圈的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十几分钟,而且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也从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6个月,更为可观的是,每口井的日节电量高达11度。

刘丽的这一创举,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她赢得了大庆油田首次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的殊荣。获得荣誉后的刘丽并未止步不前,她一直奔跑在创新的大道上,至今已研制出创新成果2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8项。她是我国采油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素材解读

大国工匠,锐意进取,勇攀创新之巅。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刘丽始终坚守初心,雕琢匠心,致力于技术创新攻坚,将创新之火燃烧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一次次的创新超越,一次次的极限突破,刘丽以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勇气,勾勒出大国工匠应有的担当作为和精神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