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作者: 文清【导语】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宝贵精神力量。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才换来了现在的和平盛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这一伟大品质,弘扬奉献精神,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人民、奉献给事业、奉献给党和国家。
选文一
涵养赤诚奉献的时代品格(节选)
◎廖建华
“奉献”二字,历来为人所尊崇,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奋进道路上,越是面临艰巨任务、严峻挑战,越需要无私奉献,越呼唤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从“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到“为了独龙族群众早日脱贫,再苦再累都值得”的高德荣,再到“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黄旭华……回望党领导人民奋斗的不平凡历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不畏险阻、不怕牺牲,奉献生命和热血,燃烧青春和才智,挥洒辛劳和汗水,写就了辉煌灿烂的前进篇章。今天,奉献的内涵没有改变,奉献的意义更为凸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计得失的真诚付出,呼唤赤诚奉献的精神追求。
心有大我、心有大爱,方能赤诚奉献。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有了大我大爱的崇高思想,就能许党报国、担当任事。反之,如果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计较于“小我”的利益得失,就会争名逐利、精于算计,甚至挖空心思、违法乱纪攫取私利。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公仆情怀,树立“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的高尚品格,涵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风范,才能在以奉献为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大爱情怀中,成就事业、点亮人生,抵达崇高的境界。
奉献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经年累月的修身正己。从科学理论武装,到党性教育引导,从传统美德滋养,到斗争实践磨砺,都是砥砺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守岛英雄王继才,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的黄文秀……他们都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典范。经常和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有助于增强埋头苦干的原动力、忠诚奉献的精气神。自觉接受经常性的理论学习、教育熏陶,时常反躬自省、修枝剪叶,注重涵养无私奉献、真诚付出的精神品格,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种体现。
奉献的人生最美丽,忘我为民最幸福。奉献有大有小,只要真心奉献,都是高尚的、可贵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矢志奋斗、甘于奉献,我们就一定能在全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汇聚起磅礴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13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奉献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宝贵品质,是为了帮助别人或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行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可我们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没有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涌现出的更多奉献者,共同谱写新时代的伟大篇章。
选文二
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节选)
◎尹双红
奉献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关键是立足本职岗位和生活实际,关键是付诸行动、见诸实效。党政干部,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教育工作者,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技工作者,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息;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扬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每个人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践行奉献精神,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鼓舞斗志、促进团结、凝聚力量。武汉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志愿者们积极为他们提供保障,“你们守护患者,我来守护你们”。重庆北碚区缙云山突发山火,消防员向火场进发,而他们身后,有许许多多志愿者专门赶来协助,“你守护山城,我守护你”。奉献精神传导给更多人,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感召人们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积蓄起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者。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数百万扶贫干部将光阴韶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一代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在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南水北调工程碧水北送、利泽万民,离不开8省市40多万移民的无私付出。我们党,我们国家,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增进拼搏奉献的坚定决心。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日记》的话语穿越时空,透射出深沉的力量。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每个人都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2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我们要立足岗位传承和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用理想支撑奉献、用奋斗书写奉献,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让奉献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出最耀眼的光芒。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奉献精神是伟大而崇高的。但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奉献就是只讲牺牲,高不可攀,可敬不可为,可羡不可行。这是对奉献的一种误解。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白求恩为人类正义而殉职,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牺牲,邓稼先为科学事业而献身,是一种奉献;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徐虎走街串户解市民之难,吴天祥将万家忧乐挂在心头,是一种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也是一种奉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向失学儿童献一份爱心,向灾区群众捐几件衣物,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微力,乃至为孕妇和老人让一次座位,也都体现了奉献精神。
可以说,奉献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作出奉献。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我国一位科学家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为了心中的梦想,18年我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对我来说,科研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科学奉献祖国是最大的幸福。”奉献就在人间,就在身边。我们在奉献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献。
(选自任仲平《论奉献》,有删改)
◆思想探究
“我们在奉献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奉献的主体,奉献行为是属于大家的,而不专属于某个模范代表或英雄人物。奉献无论大小,只要拥有这份心,只要能传递这种精神,都是值得尊重和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