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艺人”到“守艺人”,非遗传承如何不“断更”

作者: 朱江 张丛婧等

“人走技失”,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家级非遗——皮影戏,也不例外。经历过辉煌兴盛,也曾游走在失传的边缘。

端午期间,在济南同生里社区,一方幕布,一束灯光,在匠人灵活多变的腔调中,一场热火朝天的“龙舟赛”正在舞台上上演。正在表演的是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其高祖父李克鳌是济南皮影的创始人。皮影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艺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皮影艺人,从写剧本,到制作皮影,再到上台表演,每一步都得拿得起来。从小每天都要练习画画和剪纸,说评书、快书和相声,对她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就这样,一代代人靠着手把手地传承,逐渐演绎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皮影戏。在过去,济南皮影几乎场场爆满,每天都在轮番上演新剧目。然而,面对日渐没落的皮影行业,李娟告诉记者,她也曾经有过不入这个行当、找份普通工作的念头。随着济南皮影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爷爷被评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演出一下子又多了起来。国家的保护,可以说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随着一项项保护政策落地,济南皮影终于不用再愁后继无人,但传承推广之路,还是举步维艰。灯影留传的背后,是一代代人难以割舍的初心与热爱。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6月10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